正文 第5章 放——給孩子獨立自由的空間(1)(3 / 3)

比爾·蓋茨的父母是尊重孩子的,在他選擇學校、選擇專業、選擇退學創業這幾個重大問題上,都給予了他有力的支持。也成就了蓋茨今日的輝煌。

所以,千萬不要低估孩子的想法和他們的判斷力,尊重孩子的選擇就是愛護孩子的未來。

“虧欠”你的孩子

一句話教育

要想孩子擁有健康和活力,就要在生活中“虧欠”孩子,鍛煉孩子的獨立性,增強孩子的適應能力,提高生存能力。

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在加拿大山區駕車旅遊,經常看到路邊豎著一塊牌子,上麵寫著“A fed bear is a dead bear”,意思是“被喂飽的熊是死熊”。剛看到時不太明白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熊被喂飽了反而是死熊了呢?就問同車的夥伴,夥伴說:過去很多人在路邊看到熊,就十分好奇,從車裏扔東西給熊吃,熊嚐到了“甜頭”後,就老在路邊等人施舍食品,慢慢就失去了自己覓食的本領,到冬天沒有人去喂它們食品時,有的熊就會被凍死餓死。所以加拿大政府在路邊豎了很多提醒人們的牌子,告訴大家,把熊喂飽了,實際上是把熊喂死了,所以說“A fed bear is a dead bear”。

相信這個故事對很多父母都會有所啟示。如果父母對孩子過度關心和愛護,那麼孩子就會成為“喂飽的熊”,失去了生存的能力。這絕非危言聳聽,2009年,在河南農村,一個23歲神誌正常的小夥子,居然活活餓死在自己家裏。這就是活生生的事實。

這個孩子叫楊鎖,從小就被父母溺愛,8歲時,父母出門時還把他用擔子挑著,不讓他走路。有時,他也想幫著父母幹活,但是,父母怕他累著就讓他到一邊去玩。楊鎖頭腦聰明,但是學習不努力,作業根本不做,老師稍對他嚴厲,父母就找到學校,弄得老師沒有辦法。

楊鎖13歲那年,父親因為肝病去世。可是,母親仍然寵著楊鎖,一點農活也不讓他幹。到後來,楊鎖的母親身體越來越不好,不得不叫楊鎖去幹活時,楊鎖根本不幹,一不高興就打母親。就這樣,他母親承擔著一切農活和家務,結果積勞成疾。楊鎖18歲那年,他母親因病去世。

母親去世後,楊鎖失去了生活的靠山,別人給他介紹了幾份工作,都因為他怕累沒有幹成。因為沒有錢,他賣光了家裏所有值錢的東西,最後就到村裏各家討飯吃。有位老人說:“他從來不洗衣服,穿髒了就扔掉,再換一件。村裏人給他的肉、菜,他都掛在屋簷上,一直放臭也不做來吃。”

最後,一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活活餓死在家中。

從另一個角度說,是父母的過度溺愛害死了他。由於父母的過度溺愛,使他像寄生蟲一樣吸附在父母身上,吸附在父母這棵樹上,一旦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環境,失去養分,由於缺少自理與生存的能力,生命也就會隨著供養者的離去而消失。

這個案例應為天下溺愛孩子的父母敲響的警鍾,引以為戒。希望我們的家庭教育要正確、要科學;希望我們的父母要學會“狠心”、學會“放心”、更要學會“放手”,讓孩子的身心能夠得到健康和健全的發展。

科學家曾經做個這樣一個試驗,把一批白鼠分成兩組,一組白鼠每天都被喂得飽飽的,它們吃完了就睡,睡醒了再吃;另一組白鼠每天隻喂半飽,因為吃不飽,這組白鼠隻能到處尋覓食物,東奔西跑。半年後,科學家看到的是:每天吃得飽飽的白鼠不是得病了,就是死掉了,而那些到處尋覓食物的白鼠卻很健康地活著。

所以,要想孩子擁有健康和活力,就要在生活中“虧欠”孩子,鍛煉孩子的獨立性,增強孩子的適應能力,提高生存能力。

原因不言而喻,沒有吃飽的白鼠在尋覓食物的過程中,既鍛煉了身體,又增強了自己的能力,所以擁有了健康和活力。

首先,父母不要在生活中大包大攬,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做,自己沒做過的事要鍛煉著做。父母要鼓勵孩子自己做決定,在孩子的擇友、穿衣打扮、生活方式、課餘生活、愛好興趣、零用錢、對社會問題的看法等方麵都要充分放手,父母隻做一些必要的指導。父母事事包辦是可怕的,對孩子的危害很大。

畫家、作家劉墉曾說:“以前,我也對兒子的事安排得麵麵俱到,但後來我發現這其實養成了他做事不負責任的習慣。而且父母過度包辦,也讓孩子變得沒有禮貌、不懂得珍惜。”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教孩子養成“自己想辦法”的習慣。從小讓孩子自己去解決自己的事務,家長要讓他們明白,任何人都別想推卸自己的責任,讓別人替他們收拾殘局是不可能的。失去靠山的孩子才會積極主動地做事情,能力才會得到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