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放——給孩子獨立自由的空間(2)(2 / 3)

第五個孩子說:“花兒也有耳朵,它想出來聽一聽小朋友們唱什麼歌。”

年輕的幼兒園老師被深深地感動了。老師原先準備的答案十分簡單,簡單得有幾分枯燥--“花兒為什麼會開?”“因為天氣變暖和了!”

孩子的想法往往是海闊天空的,成人往往循常識、按常理辦事,而孩子並不關注所謂的規則、邏輯,所以我們做父母的不要將孩子的思維、頭腦束縛住。

此外,生活中,很多父母都願意用自己的觀念去指導孩子的學習生活,凡是自己看不慣的就不允許孩子去做,這樣也會限製孩子的發展,甚至對孩子造成傷害。比如:父母認為學理科好找工作,就非逼著喜歡文科的孩子學理科,結果,文科沒學成,理科沒學好,父母孩子都很痛苦。

最後,將時間還給孩子。

現在的孩子生活條件好了,但是並不幸福,因為多數孩子的壓力空前大,課餘時間被父母安排得滿滿的,連睡眠時間都不足,更沒時間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每天除了學習就是學習,很多孩子其他方麵的潛能都被壓抑了。

所以,不要將孩子的課餘時間排得滿滿的,要給他們時間去感受生活,開闊視野,接觸大自然和社會。也就是朱永新教授所說:“過一種完整而幸福的教育生活。”這種生活一定是豐盈的、立體的、廣闊的。

總之,我們做父母的一定要給孩子一方可以暢遊的池塘,絕不能把孩子局限在魚缸裏。

把問題留給孩子

一句話教育

家長應當充當“腳手架”,為孩子解決問題提供一個框架,讓孩子自己動腦筋、想辦法去解決。

很多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年齡小,不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一旦發現孩子遇到困難,父母往往主動衝在前麵,為孩子掃平一切障礙,免得孩子承受挫折、委屈、痛苦。實際上,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會運用一些策略和辦法來解決問題。家長最好不要包辦代替,在孩子不需要的時候擅自幫助孩子或替孩子作決定,因為一旦失去鍛煉機會,孩子今後遇到問題就依賴父母,指望父母,能力得不到提高。實踐證明,使孩子很輕易地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東西,很輕易地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

如果我們把孩子遇到的問題留給孩子自己解決,孩子可能會費一番腦筋,經曆一番“掙紮”,甚至會遭遇挫敗,但是他的收獲要遠遠大於這些。美國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孩子是否能成功解決問題,更多地取決於他的經曆而非聰明程度。

有個美國孩子,身體比較瘦弱,這一天,放學的時候,他被一個壞小子欺負了,他流著眼淚委屈地找到了父親,希望父親可以為自己討回公道。父親看到孩子身上的傷痕,心裏十分憤怒,準備出手去教訓一下那個壞小子,可是他很快冷靜了下來,他知道他不能天天跟在孩子身邊,能夠徹底解決這個問題的隻有孩子自己。

他轉過身,用雙手握住孩子的肩頭問道:“能忍耐下去嗎?”

孩子搖搖頭說:“不知道”。

“孩子,如果爸爸幫你出麵,可能會震懾住他,可是,今後你會遇到很多這樣的問題,那是爸爸老了或者不在你的身邊,你又該怎麼辦呢?”

“爸爸,我能應付!”孩子揮了揮拳頭。

“那為什麼不從現在開始就試一試呢?趁著爸爸還年輕的時候,我相信你一定可以。不過如果你需要爸爸的話……告訴我。”

這天夜裏,孩子失眠了,他在絞盡腦汁想解決的辦法。

第二天,他在學校的門口碰到了那個壞小子,他還是那副囂張的樣子,這孩子快步地走到他的麵前,雙目緊盯著那壞小子的眼睛,非常平靜地說道:“打擾一下,我要問你個問題。”“什麼問題?”壞小子被他“手下敗將”的鎮定驚呆了。“你能為自己的尊嚴付出生命嗎?……我相信你不能。但是,我能!告訴你,昨天的事,我原諒你了。但要是你再碰我的話,我發誓絕不會放過你,你必須要付出代價。”

壞小子沒有想到這個孩子會說出這番話,他沒有被嚇住,惡狠狠地逼近那個孩子,氣氛十分緊張……

放學了,孩子很正常地出現在家門口,興奮地對爸爸說:“他說要和我做朋友,我同意了。”

這位爸爸很聰明,因為他相信孩子。我們中國有句古話說“愛孩子則為之計長遠”。有些問題,讓孩子自己解決,即使是最差的結果也要比家長去解決的最好的結果有意義。因為無論如何,孩子可以從前者學到一些東西,而後者留給孩子的則更多的是消極影響。孩子不但沒有任何收獲,還在心理上產生依賴感。

所以,父母在孩子遇到問題時,如果不是關係孩子的人身安全,最好是“袖手旁觀”,給孩子更多嚐試、體驗的機會。

不過有的時候,家長也可以給孩子提提建議,出出點子。心理學家大衛·伍德曾說,家長應當充當“腳手架”,為孩子解決問題提供一個框架,讓孩子自己動腦筋、想辦法去解決。

有個孩子的文具被同學誤裝進了自己的書包帶回了家,他回家對媽媽說:“媽媽,你給他家打電話,讓他給我送回來。”

媽媽說:“這點小問題,自己想想辦法。”

“那我告訴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