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放——給孩子獨立自由的空間(2)(3 / 3)

媽媽告訴他這不是一個好方法,如果同學不是故意的,豈不是冤枉了人家,還是想想別的辦法。

後來,孩子和平地要回了自己的文具。原來在課間休息的時候,他假裝找文具,問那個同學看見沒有,結果那個同學把文具還給了他。

媽媽表揚了孩子,並鼓勵他今後做事要多動腦筋。

有時候,父母也可以故意給孩子出一些難題,以此提高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讓孩子獨自到小賣部買東西;讓他聯係家政人員疏通下水道;或者處理一些家庭的小問題等。

通過自己的經曆和實踐,孩子能夠學會自己解決問題,這將是孩子今後人生的財富。

重要的自我管理

一句話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父母應該從孩子較小的時候起,就從小事入手,喚醒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識,引導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約束自己。

蘇霍林姆斯基說過:“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養成自我管理的習慣,培養自我管理的能力很重要。有份調查問卷顯示:多數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學習的時間並不長,但是他們懂得如何利用時間,學得輕鬆,效果還好。也就是說他們自我管理能力較強,所以他們在學習上取得了領先的優勢。

孩子的自我管理,有一個從被動到主動,從低級到高級,從不自覺到自覺的發展過程。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年級的增高,孩子的自我意識水平也不斷增強,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及自我管理水平也隨之提高。

父母在引導孩子發展自我管理能力的時候,通常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孩子年齡較小時,自我管理習慣的培養;第二階段是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孩子較小的時候,大約從出生到10歲左右,父母要從小事入手,喚醒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識,引導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約束自己。

首先,生活上自我管理,每天洗手、洗臉,保持個人的清潔,鼓勵孩子分擔家務,吃完東西要收拾餐具及桌椅,以及定時收拾書桌。慢慢培養孩子自我管理的習慣。

在第四屆全國十佳少先隊員中名列榜首的黃思路,自我管理能力很強,這與她媽媽的培養分不開。

思路小的時候住在外婆家。3歲的時候,媽媽便讓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4歲學洗頭的時候,思路因手太短而夠起頭來相當困難,有幾次都將臉盆弄翻了。媽媽真想替她洗,但又一想,她以後總要學會這個本領,晚會不如早會。於是,媽媽又讓她倒上一盆新水重洗。開始洗的頭並不幹淨,洗頭膏經常殘留在思路的頭上。不長時間,思路洗頭已成習慣,不僅洗得幹淨,而且速度也快了,經常受到媽媽與外婆的誇獎。學會了洗頭,媽媽又教她梳頭,不長時間,思路又掌握了梳頭的本領,即使外出演出,也不讓媽媽代勞。

黃思路書包裏麵所有的東西都井然有序。從上一年級開始,媽媽一次也沒有整理過她的書包,沒有為她削過鉛筆,沒有為她包過書皮,也沒有幫她釘過本子。衣服的扣子掉了,褲襠裂了,書包破了,她自己動手縫補,針紮破過稚嫩的小手,縫補衣服的技術也多不盡如人意。但媽媽讓她自己做,相信她會學會這些本領的。

就這樣,黃思路的自理能力遠遠超過同齡人。

其次,要養成自律的意識。父母要引導孩子自覺地遵守幼兒園、學校、遊樂園、公共場所的各種規則,做得好要給予獎勵,做不好,要及時批評教育。讓孩子從他律(以成人的讚賞作為標準)、紀律,發展成為自律。

孩子漸漸長大了,父母就要在提高孩子自我管理能力上下工夫,讓孩子能夠科學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比如做事情前,讓孩子給自己設定目標或者時間計劃,事後對照這些條件進行檢查,看看自己有哪些不足,然後逐步改正,這樣就會提高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

富蘭克林是美國著名的科學家、《獨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有人問他:“您怎麼能夠做那麼多的事情呢?而上帝也不多給您一點兒時間呀!”

“你看一看我的作息時間表就知道了。”富蘭克林答道。他的作息時間表是什麼樣子的呢?

5點起床,規劃一天的事務,並自問:“我這一天要做好什麼事?”

8點至11點,14點至17點,工作。

12點至13點,閱讀、吃午飯。

18點至21點,吃晚飯、談話、娛樂、回顧一天的工作,並自問:“我今天做好了什麼事?”

朋友勸富蘭克林說:“天天如此,是不是過於……”

“你熱愛生命嗎?”富蘭克林擺擺手,打斷了朋友的談話,說,“那麼,別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

除了製訂計劃外,父母還可以指導孩子每天把自己要做的事情按照重要程度和緊迫程序排列順序,第一,重要而緊急;第二,重要不緊急;第三,不重要但緊急;第四,不重要也不緊急。比如,今天晚上有新電影,但是明天要進行數學考試,那麼今天最重要的事情是複習數學,首先就要做這件事。做好這件事之後才能去看電影。

掌握了方法後,孩子就會成為自我管理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