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教——財智教育,讓孩子盡早學會理財(3)(1 / 3)

一周5元零花錢,李明憲認為足夠了,“他們需要的東西,書本學習用品什麼的,隻要是合理的要求,我們都會滿足。自由支配的錢,除了零花錢之外,還有每年的壓歲錢。我給他們每人開了一個銀行戶頭,用他們自己的名字,他們會自覺地拿出一部分錢存進去,另一部分錢買自己喜歡的東西,這些我們不幹涉”。如果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怎麼辦?“我會讓他提出理由,如果理由很充分的話,我會給他買;如果理由不充分,但是他最近某個地方表現很好,值得獎勵的話,我會買,作為一個獎品送給他;如果實在沒有什麼理由,那就會拒絕,或者告訴他用自己的存款來買。”

李明憲表示,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完全的人”所謂“完全的人”,就是說身心健康,不要“窮得隻剩下錢”。

其次,讓孩子學會購物前的思考。

買回去就扔掉,或者丟在一旁看也不看一眼的物品,堅決不能給孩子買,那是一種不必要的浪費。為什麼買這件東西?買這件東西回去有什麼用處?爸爸媽媽可以讓孩子在買東西前想清楚,多問自己幾個問題,學會思考,就能抑製衝動消費的行為。

最後,父母可以轉移孩子的消費欲望。

父母要學會轉移小孩子的消費欲望,當小孩子提出不合理的消費需求時,父母可以把小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合理的購買需求上來。

王昶的媽媽陪孩子去買文具,結果孩子看上了一輛自動小汽車,盡管家裏已經有了不少汽車玩具,但是這件剛剛上市的新型玩具還是深深吸引了孩子,糾纏著死活要買。媽媽想了想說:“先去買文具,回來再挑選一下。”孩子和媽媽來到文具櫃台,在媽媽的協助下,挑選了一件新型的汽車形狀的文具盒,孩子高興得不得了,最後放棄了那輛自動小汽車。

孩子的興趣轉移得很快,父母利用這一點,就可以引導孩子合理地消費,避免出現消費浪費。

“比”不出良好成長

一句話教育

孩子有一定的虛榮心是件好事,適度的虛榮心可以促使孩子上進,好好學習,但如果虛榮心過於膨脹,就會形成攀比、嫉妒等畸形心理。

最近,曹騰很犯愁,原因很簡單,上次自己生日的時候,好朋友甄明送了自己一個MP3做生日禮物,而且還是很貴的品牌,現在甄明的生日馬上就要到了,自己該送什麼樣的禮物呢?不管怎麼樣,自己禮物的價值要超過那個MP3,可是自己的手裏有沒有多少錢,這月的零花錢早已花得差不多了,隻好向媽媽求助了,估計媽媽又要教訓他一頓,可是沒辦法,次一點的禮物自己沒臉拿出去送人。

現在的孩子,都很好麵子,攀比心理嚴重,很少考慮家庭實際的經濟承受能力和購買的商品對自己到底有多少價值,對他們來說,擁有別人羨慕的眼神就是莫大的快樂和成就。

據國家統計局的一項調查表明,全國大中城市12歲以下孩子的每月消費總額(不含學費支出)超過35億元,一個孩子的月平均消費遠遠超過成人,有的甚至占到家庭收入的一半。

現在的孩子“名牌情節很重”,看到別人穿了件“ONLY”的衣服,自己也想穿,看到別人戴了塊“卡西歐”手表,自己也讓父母給買。

文苑的家境不是很富裕,母親在工廠裏當後勤工人,父親則為了她上學到外地打工,但是她為了不在同學麵前丟麵子,也穿著全身的名牌。雖然老師一再強調學生不要追求名利,隻要衣服幹淨、整潔就行了,但是這並不能讓班上學生追求名牌的熱情有絲毫減退。文苑經常向母親要錢,張口就是三百五百的,母親說:“我和你爸一月收入才多少,你爸辛辛苦苦在外麵打工容易嗎?你這樣花錢,我們哪供得起啊?”文苑最不想聽母親的嘮叨,母親不給她錢,她就不理母親,直到母親把錢拿出來,她的臉色才雲開霧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