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領導不是統治(3)(2 / 3)

對下屬的指令要明確

“命”這個字是由“口”和“令”組合而成的,即用口傳達給對方非常重要的事情。或許有的管理者認為,寫在紙上傳達不會發生錯誤,但是,用文書傳達的命令較缺乏魄力。反倒當上級管理者口頭命令說“你做這個”時,聽話者會較輕鬆地分辨出任務的輕重緩急,並及時地完成它。

工作若是相當緊急,最好立即完成它,反之,部屬較詳細地做完調查,再呈上一份完善的報告。但若你是以文書的形式來命令“請寫調查報告XX文件”,相信你的下屬不會立即著手去做的,或許,他會這樣表示:“現在我也很忙,等我有空的時候再做。”

即使有些下屬使你難於下命令,但是,隻要你多用心,就一定會發現他與你的共通之處。隻不過你為了要挖掘共通的地方,需要花費一段時間罷了。

某位科長,因為得不到下屬的協助而痛苦,他向前輩訴苦,前輩提醒他:“你在命令下屬時,是否明確地指出了命令的內容和目的呢?”經前輩的提醒,這位科長才突然醒悟,原來在這之前,他從未對下屬說明命令的目的,於是他改正了缺點。“這個資料必須在下周舉辦的職工大會上提出,所以,你必須在會議舉行的前三天完成它。這則求才啟事除了登報紙,還可以刊登在求職雜誌上,你要考慮到這一點,並且盡快把它做好。”命令下達得十分清楚明確,屬下的士氣才會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每個人都會對自己的工作懷有留戀之心,並對自己的工作充滿責任感。如果上級管理者認同自己的能力,是一件令人相當興奮的事情。自己的職務在一個整體中占有何種重要地位?了解了這個事實也會提升工作的願望。

某位上級管理者對新來的女職員說:“這個文件需要讓董事長過目,你將它漂亮地裝訂一下吧。”結果,這個上級管理者看到她拿來的文件大吃一驚,原來文件上竟然別了一個粉紅色的蝴蝶結,封麵上還用紅筆寫著:“董事長親啟。”

以上事例表明,上級管理者在說明命令的目的時,有一些事項必須格外留意。

曾經有過這樣的案例:某位對下屬說:“你要做的這項資料是用來證明甲公司的產品比乙公司的產品好的。”下屬忠實地聽從了命令。然而該下屬在完成的資料中卻僅陳述甲公司產品的優良,而忽略了對兩家公司做公平地比較。這雖然是部屬顧慮太多而導致的結果,但是上級管理者也應該在說明指示內容時,明確地表達“……要以公平的比較方式為前提”,才能萬無一失。

最好恩信並施

當看到你的下屬都是鬆懈無比,毫無戰鬥力時,你要采用嚴厲的措施來約束他們,增強他們的紀律性和集體榮譽感,正所謂亂世用重典;另一方麵,這一政策實行了一個時期,達到一定效果之後,可以再施行寬鬆的政策給予安撫,要做到一收一放,一鬆一緊。這樣,“天下才能得以太平”。

李世民在打天下的時候,隋末地方割據勢力的首領劉武周手下的兩位大將尉遲敬德、尋相率眾八千來投降。按通常的作法,是把這些降卒分散,使降將不能再帥舊部。但是李世民卻能反其道而行之,仍命這兩人將其舊部,加入大部隊中。李世民的愛將屈突通很害怕這兩個人叛變,就去勸說李世民削弱這兩人的兵權。李世民卻說:“過去蕭王與人推心置腹,所以人都能盡忠效命,現在我也這樣來委任敬德,又有什麼可疑惑的呢?”正因為李世民這種對待敬德、尋相的赤心信任,這兩個人都成了唐朝的開國元勳,敬德後來在玄武門之變中,為李世民奪取王位立了汗馬功勞。這都是用人不疑的效果。

平定天下之後,李世民知道官吏中收受賄賂的人不少,覺得應該加以製止。於是大臣蕭瑀就向他提建議,派人私下裏拿上府庫的綢絹去送給官吏,看誰收受。果然有一官吏收了兩匹綢緞。李世民就非常憤怒,下令把這官吏殺了。民部尚書裴矩向李世民力諫:“作官而受賄,是該死罪。但這位官吏受賄卻是陛下派人所為,就是有意陷入於法也,這恐怕不合‘道之以德,齊之以禮’這個原則吧!”李世民聽了裴矩的諫諍之後,馬上悟到自己的失誤在於這樣以來,實際上是表明,他對天下之士沒有一個信任的,這將導致君臣之間的相互猜忌。於是深為悔悟,並召集文武官員五品以上者,把這件事告訴他們,並說:“裴矩能當官力爭,不麵從於聯,倘若每事皆然,天下何憂不治?”

後來,李世民的舊臣長孫順德受人所饋贈的絹,被李世民知道了,就很惋惜地說:“順德如果能有益於國家,朕與他就會共享府庫中的財富,為何貪於收受賄賂呢?”因為這個人過去有功,李世民不想加罪於他,免了他的死罪,並在朝會的時候還賜給這位大臣絹數十匹。大理少卿胡演就非常不解地說:“順德枉法受財,罪不可赦,為什麼還要再贈給他絹呢?”李世民就說:“如果這個人還有人性的話,那麼他得朕賞賜所受到的羞辱就比殺他還令他難受。如果他得了賞賜還不知道要為自己的作為慚愧,那他就如禽獸無二,殺了這樣的人又有何益呢?”李世民這樣對待人的辦法是足以對所有人都起到教育和感召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