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六年,李世民的一位外任大臣張公謹死了,李世民第二天就準備去吊唁。管理皇帝生活的官吏就對李世民說:“今天是辰日,按曆法今日不宜哭泣。”勸李世民不要於此日吊唁。李世民則說:“君之於大臣,就像父與子的關係那樣,我哀哭臣的死是情發於哀,安避辰日。”於是前往吊唁,悲動哀哭以表其情。
李世民用人恩信並施,以此手段攬住不少英雄豪傑之心,反過來,英雄豪傑也因此而樂於為其所用。
“伴君如伴虎”,就是因為君心難測。李世民也有多疑的時候,特別是他的晚年疑心更重,所以也冤屈了不少他過去非常信任的人。但是,在大的方麵,李世民用人一直是恩信並用、恩以結人、信以任人、君臣團結的,遂有大的作為。
春秋時期鄭國的公孫喬是當時有名的革新派政治家。
他在鄭國執政數十年,能注意打擊奴隸主貴族的頑固守舊勢力,表彰“忠儉”,反對“奢侈”,改革田製和兵賦製度,公布刑法條文,限製特權整肅政紀,使小小的鄭國,國力大為增強,國威也頗有提高。
子產所實行的實際上就是一種“寬猛相濟”的策略。子產的政績,備受封建時代統治者的稱道。
子產臨終前安排後事,對其子太叔說:“我死以後,你必然執政。隻有有仁德的人能夠用寬大來使老百姓服從。火性猛烈,百姓看著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於火;水性懦弱,百姓輕慢而玩弄它,淹死的人就多,所以為政寬大不容易。”
子產死後,子太叔執政,不忍心嚴厲而力行寬大。結果,鄭國盜賊越來越多,聚集在蘆葦叢生的沼澤地裏作亂。
子太叔很是後悔。“我要是早聽子產的話,就不至於到今天這個地步。”
於是,發兵圍剿,把他們全都殺了,盜賊才有所收斂。
南宋理宗時,衡州江山縣有一夥人想占山為寇,且已商量好了暴動的日期和地點。
不料,傳遞消息的人被官府抓住了。知州陳壩詳細了解了這些人的情況後,便有了主意。
他按兵不動,派人送肉送酒給準備當草寇的人,並帶口信說:“你們不做良民而當草寇,不去耕田而舞刀弄槍。這樣能有什麼好處呢?現在送些酒肉,希望各自珍重,如不聽勸,本官隻殺無赦。”
這些準備舉義的人得知密謀已泄,官府有了準備,隻好紛紛前去自首。
接著,陳塤又下令:凡獻出兵器的自首者一律予以重賞,於是,投奔官府的越來越多。陳塤未發一兵一卒,便從容地平息了這場即將發動的暴動。
齊威王當政後,委政於卿大夫,九年之間,國勢衰微,鄰近諸侯紛紛來犯。
有一天,齊威王招來即墨大夫說:“自從你到即墨之後,朝廷裏毀謗你的每天都有。但我派人到即墨去調查,發現田野開墾,人民富足,官府沒有積壓的公事,東方邊境安寧。隻是因為你不賄賂我的左右,所以他們才老講你的壞話。”
齊威王下令賜給即墨大夫萬家的封邑。
接著,齊威王又召阿城大夫。
“自從你到阿城,每天都有人向我說你的好話。我派人去了解,發現田野荒蕪,人民貧苦。當初趙攻甄地,你不去救援;衛攻薛陵,你充耳不聞,但是你卻能用重金賄賂我的近臣,所以他們才老是說你的好話。”
於是,齊威王下令將阿城大夫和那些受賄的人放到油鍋裏烹死。
齊國人都受到了極大震動,人們不敢巧言飾非了,齊國大治。
漢初,劉邦剛剛平定天下。
一天,張良告訴劉邦,有一些人準備謀反,劉邦將信將疑地問張良:“這是怎麼回事呢?”
張良答道:“你當上皇帝,封賞的都是你的親友知己,很多有功的人感到失望,又怕你追究小的過失,因此商量謀反。”
劉邦著急地問:“那該怎麼辦呢?”
張良反問:“皇上從前最恨的人是誰?”
劉邦說:“是雍齒,我早就想除掉他。”
張良說道:“現在,你必須在百官麵前立即封賞他,那些惴惴不安的人便會平靜下來。”
劉邦按其行事,果然,一場潛在的危機平息了。
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者,必須學會“暴力”和“懷柔”這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