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管理不是管製(1)(2 / 3)

以柔克剛術還是統治者保全大局和勢力平衡的重要方法。它曾成功的幫助許多人渡過了一重又一重的危機,清末時期,有一次曾國荃與總督官文因矛盾衝突而上書告發官文,由於官文朝中勢力大,朝廷中一片斥責曾國荃之聲,慈禧太後對此事頗感為難。當時,她既需要官文這樣忠實的家奴,也需要曾國荃這樣能鬥的鷹犬。眼下撚軍勢力強大,國事未安,曾氏兄弟和湘淮軍是她依賴的柱石,因而左右為難,曾國藩此時考慮良久,決定采用以柔克剛術來化解此次危機,曾國藩密保官文提升的奏折此時到了慈禧的手中。慈禧是個精明的人,她深知曾國藩不早不遲,恰好這時來封保官文的折子,無疑是在為弟弟彌縫,希望這件事不要水火不容地鬧下去。曾國藩的這個態度很使慈禧欣慰。她想:倘若曾國藩和弟弟站在一邊,堅決與官文為敵,那就更麻煩了;曾國藩的麵子是要給的。慈禧決定按督撫不和的處置條例來個和稀泥。於是將官文內調京師,以大學士掌管刑部,兼正白旗蒙古都統,調李鴻章為湖廣總督。一場大風波就這樣平息了。各方都大為歡喜。

人的身體的構造,有堅硬的部分——手、腳、骨骼等,也有柔軟的部分——肌肉、軟組織等,隻有將二者有機結合,人才能靈活自由地從事多種活動。下屬時,應該軟中有硬,寬嚴相濟,從而達到最佳效果。

南越王趙佗,原本是秦朝派到廣東、廣西管理南方的地方官,秦朝滅亡之後,他自立為王。漢高祖平定天下以後,不願再動用刀兵,對他實行了安撫政策,仍任命他管理南方,並給以賞賜。這種懷柔政策使得漢朝的南疆和偏遠的地區得以安寧。可是呂後當政時,卻將南方視為蠻夷,並製定一些民族歧視和壓製政策,最終激起了趙佗等人的反抗。

漢文帝即位以後,重新恢複了漢高祖劉邦推行的安撫政策,除了給趙佗許多的賞賜以外,還給他的親屬加封官職。這一切使趙佗深受感動,自動廢除了王號,並上書請罰,發誓永遠向漢朝稱臣。

在管理下屬的過程中,光有軟的或硬的似乎都不妥,最高明的則是軟中有硬。我們可以把管理者的發威視為“硬話”,而把管理者的“施恩”視為“軟話”。軟硬齊施,雙管齊下,因人因事而采取相應的措施。

管理者用“硬話”發威以後,給下屬一段時間檢討自己的行為,反思自己的過失,然後管理者可以有計劃地逐步做收服人心的工作。可以把自己認為有影響的下屬先找來,進行深入地長談,用詞也不妨懇切些,態度要真誠自然,讓他感覺到你確實是器重他。這就可以在一種“軟”性氣氛中真正感動下屬。

管理者隻需通過這些中間人的傳播作用穩定大局,而不需直接出麵。由有影響的下屬把管理者的意思傳達給其他下屬,每個下屬都會反應過來:“原來他也不是冷酷無情的。”下屬也許會想到,隻要好好幹,還是會被欣賞的。升職加薪的機會一定還會有。

可見,管理者的“硬話”發威是強硬的一手,鎮住了局麵,再通過“軟話”把意圖緩緩地傳遞下來,浸潤到各個下屬的心中。

善於發威的管理者應該深知,“威”雖然是對眾人而發,但對個別人而言,應該有不同的做法。“軟”和“硬”是相對而言的,不可千篇一律。

這裏要注意“過猶不及”,有的人用高壓的辦法是根本無法解決的。好勝心特別強的下屬對此極為敏感,這時就需要“軟”話那一套。他們一旦體會到管理者的恩惠,就會以“土為知己者死”的態度來回報你。這種情況也是在發威,隻不過這裏是施威於無形之中罷了。

一碗水要端平

和下屬之間是一種相互依賴、相互製約的關係,如果這種關係處於良好的狀態中,上下級的需要就會得到滿足。

一般來說,需要下級對本職工作盡職盡責,圓滿地、創造性地完成任務。而下級則希望對自己在工作上加以重用,在成就上給予肯定,在待遇上合理分配,在生活上給予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