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無為不是不做事(1)(1 / 3)

——團隊親和力大膽往前走

管理者的最高境界是無為無不為;但無為不是不做事。無為無不為也可以理解成介於有為無為之間。要防守自己的關口,通過承上啟下建立強有力的機構。“權力下放”的步驟是逐步給下屬自由發揮的機會,同時也給自己以四兩撥千斤的機會。

介於有為無為之間

大公、大誠、大忠、大壽、大信、大智、大仁、大勇、大義、大和。具備遠大的眼光,淡泊的心境,浩然的正氣,超凡的毅力,博大精深、繼往開來的學識,努力奮鬥、敢於冒險的精神,持之以恒、貫徹到底的習慣。使用人才、運用謀略,隨機應變。

孔子說:“天下的人,到底在思考什麼,憂慮什麼呢?天下的人,最後都回到同一個地方,但走的路不同;天下的道理,本來是一致的,但人們都有種種的思考;天下的人,到底在思考什麼,憂慮什麼呢?”老子說:“道永遠是順其自然而無形態的,沒有一件事是它做不到的。君王如果以道的準則來從政治國,萬事萬物都會自然地潛移默化,充分地向前發展。”又說:“深深地懂得道的人,不出門就知道天下發生了什麼大事,不抬頭看窗外就能推演出宇宙中的自然規律,不用奮力打拚就能有所成就。”又說:“有道的聖人說,我既無為又有為,人民就會潛移默化;我鎮靜,人民就會走上正道;我無事,人民就會富裕豐足;我無欲,人民就會純真質樸。”又說:“聖人順從自然規律,無所作為也就無所失敗,無所把持也就無所丟失。”又說:“要想治理天下卻又違背自然規律,我看他不會達到目的,天下的百姓是神聖的,對他們不能使用強製的統治,不能違背他們的誌願和本性,否則他必定會失敗;強製地統治天下,則必定會失去天下。因此,聖人由於因順自然而不妄為,所以不會失敗;不強製則不會被拋棄。世人的本性各不相同。萬事萬物有的前行,有的跟隨;有的緩慢,有的急躁;有的堅強,有的軟弱;有的安全,有的危險。因此聖人順其自然而除去那些極端的、奢侈的、過分的東西。”

既無為又有為並不是一件事情也不做,而在於盡到做的職責。既無為又有為的人並不是引他不來,推他不去,而是說他能依從規律辦事。我們必須理解“為既無為又有為”和“既無為又有為而無所不為”這兩句話的深刻含義。老子的理論不是平常人所說的清靜既無為又有為的消極思想。老子的學問,就是學,就是指導如何處上,怎樣蓄下,如何保存自己,怎樣做好管理工作。讓人才各安其位、恪盡職守,就看是不是“既無為又有為”了。

隻有既無為又有為的管理者,才擁有大智慧、大眼界、大氣度、大膽略。

有大智慧,就能看得透徹;有大眼界,就能看得長遠;有大氣度,就能容納萬物;有大膽略,就能提得起,放得下。體道明理,要靠大智慧;知人善任,要靠大眼界;容人信人,要靠大氣度;提得起,放得下,要靠大膽略。

防守自己的關口

秦始皇統一全國不易,他本來希望秦朝能夠二世、三世…一代代相傳下去,結果秦朝隻存在了不到20年,僅僅到了二世就壽終正寢了。究其原因,是秦始皇晚年宦官專權,二世胡亥在位時,趙高的擅權越位。其實,在現代社會中,下級“越權”的現象在一些單位也時有發生。

大家都聽說過“指鹿為馬”的故事,通過這個例子,或許對我們的管理者方法有一些啟示:

秦末,秦始皇贏政病死,宦官趙高想乘機圖謀不軌,篡奪朝中的大權。他隱瞞了秦始皇的死訊,並且假傳聖旨,命始皇的長子贏扶蘇自殺,並立次子贏胡亥為太子,緊接著宣布國喪。接著,趙高又扶太子胡亥繼承帝位,即秦二世,趙高自己則當了正丞相。這時,秦二世胡亥的年齡還小,隻不過是一個幼稚的傀儡皇帝,丞相趙高實際上掌握了朝廷的實權。

即使是這樣,趙高的野心依然沒有滿足。他想進一步登上王位,卻恐臣子未必全都信服他,於是他想出了一條計策。據《史記·秦始皇本記》記載:

有一天,趙高獻一頭鹿給秦二世,他指著鹿說:“這是我獻給陛下的一匹馬!”

秦二世笑道:“丞相跟我開玩笑吧?這明明是一匹鹿,怎麼會是一匹馬!”

趙高嚴肅地說:“誰敢同陛下開玩笑!這明明是一匹馬。你不相信的話,請問問別人。”

秦二世隨即問左右臣於:這究竟是鹿還是馬?

趙高的親信和討好趙高的一部分臣子,都說是馬;一部分臣子害怕趙高的威勢,也說是馬;另一些正直的巨子,有的不做聲,有的實說是鹿。趙高暗暗記下了後麵這些人的名字,後來借故把他們全部殺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