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無為不是不做事(1)(2 / 3)

越權是由於職責範圍不甚明了,或是寫在紙上時明確,在實踐中卻糊塗,因而無意地、不自覺地“越權”;還由於對上級管理者有成見,為了顯示個人才能而有意地、不正當地“越權”;還在非常情況下的“越權”。

管理者要根據不同的“越權”情況,采取不同的製止下級“越權”的方法和藝術:

要明確職責範圍。權力是適應職務、責任而來的。職務,是管理者一定的職位和由此產生的職能;責任,是行使權力所需要承擔的後果。有多大的職務,就有多大的權力,就能承擔多大的責任。職權責一致是工作的一個重要原則。“有職無權”是被人“越權”;“有權無職”,是侵犯了別人的權力;“越權”是“有權無責”,被“越權”是“有責無權”。因此,隻有職、權、責相統一,真正克服有責無職無權、有職有權無責、有職無權無責、無職無責有權,才能製止“越權”現象,才不至於出現趙高“指鹿為馬”的悲劇。

要分層管理者。任何事物都是一個係統,都作為係統而存在,都有層次結構,它的發展變化也都是有規律的。係統之間能否有效地運轉,是層次性決定的,同一層次的諸係統的功能聯係須由各級係統之間自主地進行。隻有在發生障礙,產生矛盾,出現不協調時,才交由上一層次係統解決。這是分層的理論依據。

下級要遵循這一原則,認真地做好本層次的工作,對上級管理者負責,執行上級管理者的指示,接受上級管理者的指導和監督,主動地、經常地請示彙報工作,積極地、創造性地完成上級管理者交給的一切任務。不能見硬就縮,見難就退,見險就罷,推倭拖拉,矛盾上交,也不能固執己見,自行其事,擅自做主,獨往獨來。對下級的“越權”,尤其是有意的“越權”,還應提高到目無組織、目無、閑散主義、本位主義和鬧獨立性的高度來認識,這樣,下級對自己的“越權”才會引起警覺。

要為下級排憂解難。管理者如果不深人下層,不接近群眾,高高在上,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就會助長下級“先斬後奏”、“幹了再說”的越權行為。所以,上級管理者要支持、鼓勵、指導、幫助、關心、愛護下級,為下級排擾解難,及時解決他們工作中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及不協調的關鍵問題。這樣,既可以防止下級有意識地越權,也可以防止下級由於來不及請示而出現的越權現象。

管理者一方麵要為防止下級的越權現象做出各項努力,另一方麵還要學會一旦下級出現越權現象,該如何解決。

要分清“越權”的動機。

如果下級是因為有較強的事業心、責任心,工作有管理者積極性、主動性,想工作之所想,急工作之所急,不推不靠、敢作敢為、敢於承擔責任,而出現了“越權”行為,管理者應該先表揚後批評,既肯定其積極性,又指出其越權的危害。以越權的具體事實幫助其分析研究,找出不越權而把事情辦得很好的辦法。這樣,下級才能為管理者的公正、體貼、實事求是所感動,才能領悟到應該發揚什麼,克服什麼。

如果下級的越權行為是因為覺得自己能力出色,或者有意和自己過不去,那麼管理者要嚴正忠告,下不為例,同時要指出越權會嚴重影響工作的正常秩序,並使他人感到無所適從。

如果是因為自己“官僚”而造成下級越權,則管理者應從自身做起,克服缺點。

總之,一旦下級發生越權行為,要積極慎重地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糾正。當然,一般來講,沒有重大的突發事件,管理者還是要把下級的越權消滅在萌芽狀態,這樣,才能使工作走上正常軌道。

承上啟下

建立一套科學的體製是非常重要的。體製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管理者的成功與否。

建立分權的體製,形成內部的競爭與督導,才能充分發揮每一個人的潛力,使得事半功倍。

阿爾弗雷德·斯隆1924年任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總裁,1956年退休。在他管理者通用汽車公司的32年中,通用汽車公司迅速地發展起來,在美國市場的占有率由1923年的12%發展到1956年的53%。1928年以後,通用汽車一直是美國和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公司。斯隆戰勝強勁對手亨利·福特的故事,一直是美國企業管理者史上一件發人深思的事例。

在斯隆任通用汽車副總裁期間,通用總裁杜蘭特經營管理不善,使公司汽車銷售量大幅度下降,公司危機重重,難以維持,杜蘭特因此引咎辭去總裁的職務。作為副總裁的斯隆雖然幾次指出公司管理體製上存在問題,但杜蘭特均未予以采納。杜蘭特下台以後,在通用汽車公司擁有最大股份的杜邦家族接管公司,並任杜邦為總裁。由於杜邦對汽車是個外行,因此他完全依靠斯隆。斯隆在杜邦的支持下,對公司采取了一係列卓有成效的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