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無為不是不做事(2)(2 / 3)

當主管不在時,員工們也許有些不大習慣,或許有些想念主管。當主管回到他們身邊,他們會集中向主管展示自己所實現的東西。因此主管的回歸,又變成了他們表現自己及證明主管的權威機會。

讓下屬擁有自己的頭腦,其前提是主管必須充分相信和認可他們。主管給予他們的自由度越大,他們做出的事情就越成功。

當主管真誠地信任下屬時,如果他們對主管安排的某一工作確實無法勝任,他們會主動說出並要求另換一個更合適的工作這實際上是對主管的一種負責,這比勉強答應但最後將事情弄得一團糟的下屬更加誠實而有責任感。

作為主管者,必須讓下屬安排自己的計劃,不用任何事情都由主管過問,可以犯錯,敢於冒險。

《呂氏春秋》記載,孔子的弟子不齊,奉魯國君主之命要到直父去做地方官。但是,不齊擔心魯君聽信小人讒言,從上麵幹預,使自己難以放開手腳工作,充分行使職權,發揮才幹。於是,在臨行前,主動要求魯君派兩個身邊近臣隨他一起去宣父上任。

到任後,子齊命令那兩個近臣寫報告,他自己卻在旁邊不時去搖動二人的胳膊肘,搗他們的亂,使得整個字體寫得不工整。於是,子齊就對他們發火,二人又惱又怕,請求回去。

二人去之後,向魯君抱怨無法為子齊做事。魯君問為什麼,二人說:“他叫我們寫字,又不停地搖晃我們的胳膊。字寫壞了,他卻怪罪我們,大發雷霆。我們沒法再幹下去了,隻好回來。”

魯君聽後長歎道:“這是子齊勸戒我不要擾亂他的正常工作,使他無法施展聰明才幹呀。”於是,魯君就派他最信任的人到直父對子齊傳達他的旨意:

從今以後,凡是有利於直父的事,你就自決自為吧。五年以後,再向我報告要點。

子齊鄭重受命,從此得以正常行使職權,發揮才幹,直父得到了良好的治理。

這就是著名的“掣肘”典故。

後來,孔子聽說此事,讚許道:“此魯君之賢也。”

古今道理一樣。者在用人時,要做到既然給了下屬職務,就應該同時給予與其職務相稱的權力,不能大搞“扶上馬,不撤韁”,處處幹預,隻給職位不給權力。

在這方麵做的最出色的是齊桓公的“凡事問管仲”。

有一次,晉國派使者晉見齊桓公,負責接待的官員向齊桓公請示接待的規格。

齊桓公隻說了一句話:“問管仲。”

接著,又來一位官員向齊桓公請示政務,他還是那句話:“問管仲。”

在一旁侍候的人看到這種情形,笑著說:“凡事都去問管仲,照這麼看來,當君主蠻輕鬆的嗎?”

齊桓公說:“像你這樣的小人物懂什麼呢?當君主的辛辛苦苦網羅人才,就是為了運用人才。如果忘了這一點,凡事都由君主一個人親自去做,一則不可能做得了,再則就糟蹋了苦心找來的人才了。”

“我花那麼多的心血尋找人才,”齊桓公接著說,“才讓管仲當我的臣下。既然交付給他處理,齊國就安泰,我就不應該隨便插手。”

網羅人才是一件很辛苦又費力的事,得到真正的人才不易。一旦得到賢良而忠心的人才輔佐,國家就會興旺安泰。要放手讓人才去發揮自己的才幹,身為者,就不要隨便插手幹預。正是因為齊桓公的賢明,再加上管仲的大力輔佐,不久之後,齊國就躍居春秋五霸之首。

無論是魯君,還是齊桓公,他們的話都很值得細細品味,用人隻給職不給權,事無巨細都由自己定調、拍板,實際上是對下屬的不尊重、不信任。這樣,不僅使下屬失去獨立負責的責任心,還會嚴重挫傷他們的積極性,難以使其盡職盡力,到頭來工作搞不好的責任還得由來承擔。

放手讓你的下屬去施展才華吧,隻有當他確實違背了工作的主旨之時,你再出手幹預,將他引上正軌。

隻有將下屬的積極性全部調動起來,你的事業才能迅速地獲得成功。

以四兩撥千斤

“四兩撥千斤”正是以柔克剛。一塊巨石如果落在一堆棉花上,則會被棉花輕鬆地包在裏麵。以剛克剛,兩敗俱傷,以柔克剛,則馬到成功。

大凡剛烈之人,其情緒頗好激動,情緒激動則很容易使人缺乏理智,僅憑一股衝動去做或不做某些事情,這便是剛烈人的優點,恰恰也是其致命的弱點。

俗語說:“牽牛要牽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處。”應以己之長,克其之短,對待剛烈之人如果以硬碰硬,勢必會使雙方共同失去理智,頭腦發熱,做事不計後果,最終,各有損傷,事情也必然鬧砸。反倒是過猶不及,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