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無為不是不做事(2)(3 / 3)

倘若以柔和之姿去麵對剛烈火爆之人,則會是另一番局麵,恰似細雨之於烈火,烈火熊熊,細雨蒙蒙,雖說不能當即將火撲滅,卻有效地控製住了火勢,井一點點地將火滅去。但若暴雨一陣,火滅去,又添洪水泛濫之災,一浪剛平又起一浪,得不償失。

春秋末期,鄭國宰相子產在治理國家方麵采用的就是以柔克剛的方法。

子產為政剛柔並濟,以柔為上,兼以製剛。鄭國是一個小國,國力甚弱,要想在大國林立的空間求得生存,增強國家的實力刻不容緩。子產提倡振興農業,興修農事,同時征收新稅,以確保有足夠的軍費供應和給養。

新稅征收伊始,民眾怨聲四起,沸沸揚揚,甚至有人揚言要殺死子產,朝中也有不少朝臣站出來表示反對。子產毫不理會,也不作過多的解釋,而是耐心等待事態的發展。隻說:“國家利益為重,必要時自然要犧牲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我聽說做事應當有始有終,不能虎頭蛇尾。有善始而無善終,那樣必然一事無成,所以,我必須將過什事完。”

新稅照常征收,而由於他還采取了振興農業的辦法,很快農業發展,民眾由怨到讚,眾人賓服。

子產在各地遍設鄉校,因多校言論自由,有些對政治不滿的人往往把鄉校作為論壇進行政治活動。有人擔心長期下去會影響統治,建議取締。子產卻說:“這是沒有必要的,百姓勞累一無,到鄉校中發發牢騷,評談政治實乃正常。我們可以作為參照,擇善而從,鑒證得失。若強行壓製,豈不如以土塞州,暫時或許會堵住水流,但必將招來更猛的洪水激流,衝決堤壩。那時,恐怕就無力回天了,若慢慢疏導,引水入渠,分流而治,豈不更好?”

眾人皆服,子產正是采用了以柔克剛的為職之道。

對於管理人員和其下屬來說,永遠是一對矛盾。管理人員要想提高管理水平,總要不斷地改善管理辦法,增添新規章,推行新方案;而下屬則認為,習慣於老的一套沒有什麼不好,以往執行時不是很好嗎?為什麼改來換去?完全是在折騰人。

這兩種心理交織在一起,就會有矛盾,就會影響工作的進展。雖然可以做出硬性規定,強製下屬無條件執行,但效果未必好,有時還會適得其反。

每個人都有自尊,去改變他的習慣的行為,他就會有種自尊被傷害的感覺。其實,他從前執行了的並非自己的發明,隻是因習慣而被認同屬於自己的東西了。

基於這一觀點,可以采用一種既保持自尊又改變做法的方法,就是“參與式’的管理。在需要改善管理方法時,讓所有的人參與作決定,告訴他們做出改變的理由,使他們了解整個方案的製訂過程與結論,從而能自覺地執行。

這種做法看上去要多花費一些時間,但因為結論是大家討論決定的,所以在執行時會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配合,實際上是獲得了更佳的效率。

增加參與感,使有受到重視的感覺,在心情愉快下開展工作,這是企業家所期望的企業氛圍。

使下屬了解實情。有些部署下屬工作,隻是吩咐如何去做,並不說明為什麼去做,好像不願意下屬聽到更多的商業秘密,以防情報外泄,節外生枝。

商業的核心機密、重要情報當然是級人物才能掌握的,但是一般的工作安排,乃至一個階段的計劃,具體部署是應該讓有關工作人員知曉的,這樣的好處是:

使下屬有主動精神,工作起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就可以發揮主觀的創造性精神,想出更好的方法來達到目的。不把下屬的手腳束縛得太死,才能使下屬的才能充分顯示。

可以讓下屬感到被尊重,因此參與感更強,責任心也會更強,下屬知道如何去做,如何做好,就會把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做。

有利於各部門之間的配合與協調,各個部門不僅知道自己幹什麼,也知道左右部門幹什麼,就可以協調工作,避免不必要的重複勞動和因為不熟悉情況而造成的失誤。

因此,高明的者總是讓下屬了解實情,讓每一個下屬明確知道自己應該如何去工作,也知道自己的工作在整個公司工作中的位置。

讓部下參與企劃。凡是聰明的用人者,皆知利用這個技巧。當公司要決定一件重要事項時,讓下屬參與會議,提供自己的意見是頗為聰明的做法。原因有二:

與部下商量,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因為決策者常因顧慮太多,而失去重要的創造力。

給予部下參與企劃的機會可培養部下的歸屬感與團隊精神;而且對來說,這種舉動可以使他們工作積極、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