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透下屬的秉性,必須對下屬有全麵、細致的了解,對下屬的情況知道的越多,越能理解他們的觀點和存在的問題。作為管理者,你應該盡一切力量去認識和理解一個人的全部情況。
下屬們的工作態度、習慣不隻影響自身的工作效率,如果將個人情緒發泄,則容易影響到其他下屬的士氣和工作效率。身為管理者不能忽視下屬的性格問題,隻有了解了他們的性格,才能采取正確的對策,以理服人。
三國時期,諸葛亮作為軍師,對下屬的性格可謂了解得極其透徹,他能針對不同的下屬采取不同的對策,所以能讓所有下屬都心服口服。
關羽自傲自大,諸葛亮在華容道之戰前,利用他的自大、自傲,使其立下軍令狀。其後,關羽果然是如諸葛亮所料,放走了曹操。他也從此對軍師諸葛亮更加信服。
而張飛,性格魯莽、脾氣暴躁。諸葛亮對這一莽漢則采取激將的辦法,往往激得張飛不惜生命南征北戰,從而取得勝利。事後,張飛對諸葛亮也是心服口服。
孟獲有少數民族的特點,他淳樸但又奇猛無比。對待這樣的人,諸葛亮則采用了攻心戰術。七擒盂獲,使孟獲由衷地佩服諸葛亮,並從此對諸葛亮、對蜀國死心踏地。
對於不同的下屬,你一定要先把握他們的性格,才能夠據此采取不同的對策,逐個讓他們信服。
對於那些事事悲觀,對新觀念不抱希望的下屬,他們的這種性格使他們不想麵對現實,阻礙了整體的前進。對於有這種性格的下屬,在他們麵前一定要保持一種樂觀進取的態度,讓他們有所放鬆,並多多鼓勵他們積極進取。
對於那些脾氣暴躁的下屬,他們的性格或許會令單位永無寧日。對待這些下屬,應當在他們心平氣和時,讓他們知道亂發脾氣是不恰當的。並強調單位是個整體,不容許個別人破壞紀律,也不會姑息亂發脾氣的行為。當他們情緒激動的時候,最好先不要發言,聽他們訴說心中的不平。一個憤怒的人,通常會有很複雜的情緒,細心地聆聽可以令他感覺到你在注意他,並會對你慢慢地有好感。
對於一些個性極強的下屬,則不能放任自流,要及時地製止他們的行為,讓他明白不能無視單位的紀律,以直接勸告來說服他。
作為管理者,麵對著有著不同秉性的下屬,要懂得去了解他們的性格,然後采取相應的對策來說服他們。
為下級服務
古代做大事、立大功、建大業的人,必然是成大德的人。能得到眾人的幫助,就會得到上天的幫助。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接濟別人就是接濟自己;幫助別人的人,天賜福給他,這就是“欲成就大業,首先要幫助別人”的道理。
薑子牙回答周文王提問“製定什麼樣的方法才能使天下歸心”時說:“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共有的天下。能讓天下人同享天下利益的,就可以得到天下;獨占天下利益的,就會失掉天下。”
薑子牙回答周武王提問“怎樣拯救天下”時說:“戰爭取得全勝而不必經過戰鬥,全軍無傷亡,才是用兵如神。能與人同疾苦,就能互相救援。與人情同意合,就能互相成全。共同的惡敵在前就能互相幫助,有共同愛好就有共同的追求。所以就是沒有軍隊也可取勝,沒有衝車、機駑也可進攻,沒有溝塹之險也能防守。”薑子牙又說:“不掠奪百姓的,可取得百姓的擁護;不侵害別國的利益,可取得別人的擁護;不侵害天下的利益,可取得天下人的擁護。不侵害人民的利益,人民就擁護他;不侵害別國利益的人,別國就擁護他;不侵害天下利益的人,天下就擁護他。”
把別人的憂慮當成自己的憂慮的人,別人也會憂慮著他的憂慮;把別人的快樂當成自己的快樂的人,別人也會快樂著他的快樂。用利益幫助別人的人,別人也會用利益幫助他;用道德對待別人的人,別人也會用道德回報他。這就是人性,這就是人情。
愛護別人的人,別人會愛護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會尊敬他。愛護別人就是愛護自己,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成就別人就是成就自己。相反,傷害別人就是傷害自己,毀謗別人就是毀謗自己,苛刻別人就是苛刻自己。
得到大多數人幫助的人,成功就大;得到少數人幫助的人,成功就小;得不到別人幫助的人,隻有失敗,沒有成功。得到家鄉幫助的人,可取得家鄉;得到人民幫助的人,可取得人民;得到天下幫助的人,可取得天下。希望獲得別人幫助的人,首先要幫助別人,吃虧在前,占便宜在後。養成了犧牲自己來為家庭服務、為同級服務、為社會服務、為民族服務、為國家服務、為全天下服務的人生觀,就必然使自己的思想意識在行動上表現出來,並將這個行動轉化為日常生活中的習慣、準則,久而久之,為別人服務的行為就會出於自然、發於至誠,像天賦本能一樣。服務觀擴充來說,也就是以拯救別人為目的的人生觀。拯救別人的人,成就別人的事業;拯救國家的人,成就國家的事業;拯救人類的人,成就人類的事業。真正做到以至誠拯救別人、幫助別人、服務別人為終生目標,並以此作為終生行事的規範,能得到別人的靈魂、身體、精神的擁護。忠誠於人類的事業,人類也會忠誠於你的事業,這是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