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眼觀四方耳聽八路(2)(1 / 2)

獲得信息的一種途徑就是測驗對方。波斯國王寇司羅斯二世以機巧而聞名,他經常探測他的朝臣。有一次,他發現兩位朝臣變得十分親密,就暗中告訴其中一位朝臣:“你那個親密的同級可能是叛國者,很快我就要將他處決。你千萬要保守秘密,因為我最信任的人就是你。”然後察言觀色,看第二位大臣和以前相比有沒有變化,他就可以因此而斷定第一位大臣是否保守了秘密。如果第一位大臣還和原來一樣,他就會獎賞第一位大臣。如果第二位大臣有所變化的話,那麼肯定是第一位大臣泄漏了秘密。他就會將兩位大臣統統逐出宮去。

上傳下達

波濤洶湧的世界競爭大洋中,任何一個地區和國家,要想生存和發展,人才因素第一。

大學畢業生不但要學有所長,有堅強的毅力和奮鬥精神,更要有同心協力、團結一致、為國效忠的精神。

劉備早期一直寄人籬下,沒能有一塊穩定的地盤。盡管他身邊有關羽、張飛、趙雲等一批忠心耿耿的驍勇戰將,但卻缺乏一個運籌帷幄、把握全局的軍師,故而始終打不開局麵。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建安十二年(207),他“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來才有了重大的轉變。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以南)人。他早年喪父,隨叔父諸葛玄躲避戰亂來到荊州,隱居在南陽隆中(今湖北襄樊以西)。他胸懷大誌,博學多才,關心時事與政局變化,經常將自己比作管仲與樂毅。當時人不了解他,覺得他自視過高。而崔州徐庶與他友善,認為他的比擬毫不過分。襄陽名士龐德公將他稱為“臥龍”,對他的才幹極為賞識。

獻帝建安六年(201),劉備被曹操擊敗後,到荊州投靠劉表,劉表讓他屯在新野。數年之中,沒有發展,劉備鬱鬱不得誌。徐庶去見劉備,劉備很器重徐庶的才能,擬加以重用。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劉備說:“君與俱來。”徐庶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劉備於是親自前往隆中諸葛亮所居住的草廬去拜訪。一共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

諸葛亮平素就知道劉備是漢朝宗室中的賢才,又見到他如此誠意求賢,覺得他是個可以輔佐以定天下的明主。因此,當劉備屏退左右,向諸葛亮詢問該從何處著手才能完成興複漢室的大計時,諸葛亮指出,曹操已擁兵百萬,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目前不能立即與曹操爭鋒。根據當時的政局,諸葛亮深入、全麵地為劉備規劃出今後正確的戰略決策。劉備聽後大為讚賞,他對諸葛亮的謀略才幹十分佩服,兩人的關係日益親密。關羽與張飛認為諸葛亮沒有立過汗馬功勞,隻會空談,對劉備的做法表示不滿,劉備向他們解釋說:“孤之有(諸葛)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複言。”關羽和張飛才停止發牢騷。

在諸葛亮的輔佐之下,劉備終於扭轉了以前處處被動挨打的局麵。按照諸葛亮在隆中對策中提出的戰略方針,劉備與孫權結為同盟,在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戰中擊敗曹操的南征大軍,隨即劉備又通過外交手段取得荊州作為立足之地。以後,劉備又進取益州,終於建立起蜀漢政權。局勢的發展變化,充分說明了人才的重要性,劉備講請出諸葛亮是如魚得水確實是毫不過分的。而且從此以後,“三顧茅廬”也成為統治者謙恭下士、誠意求賢的代名詞。

新加坡立國之初,李光耀的首要任務,是急需整頓殖民時代留下的舊官僚機構和改造新加坡的單一經濟結構。他首先起用的是昊慶瑞等一批專業人才。吳慶瑞畢業於英國名牌大學,是當時新加坡較有名氣的經濟博士,也是1949年英國倫敦組織“馬來亞論壇”的主要發起人,李光耀就是在那時結識他的。李光耀十分賞識昊慶瑞的經濟才能,大選獲勝後,便任命他為財政部長,負責全麵的經濟整頓和改革。李光耀執政以來,兩次遇到經濟難題,都借助了他的專長。20世紀60年代初,針對新加坡經濟增長率低下,失業率高達12%,人民生活貧困,住房擁擠破爛的局麵,吳慶瑞全力協助李光耀,確立了主要目標應為廣大人民尋求“一個幸福、美滿和有保障的生活”的經濟政策,提出了“發展工業化”的發展戰略,擬訂了發展規劃。同時還開辟了裕廊工業特區,集資興辦製造業,鼓勵私人及外資建廠,廣建廉價住房……這樣,在很短的時間內政府便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及就業率,使新加坡安然度過了自治後最艱難的歲月,並為日後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60年代末,英駐軍的撤離,使新加坡的經濟一蹶不振,國內生產總收入減少,4萬餘名職工麵臨失業。李光耀再次起用了吳慶瑞。在4年之內,吳慶瑞用其所長,大刀闊斧地改革了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大力發展獨立的出口業和旅遊業,開創了金融業和黃金市場。這些措施收效甚大,不僅度過了英國撤軍給新加坡經濟帶來的衝擊,而且使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度發展。一位評論家在論述李光耀起用吳慶瑞時指出:這是李光耀在用人之道方麵的一個戰略創舉。他認為他們的合作是一對“完美的夥伴”,“一個是政治裏手,精於謀略,善於鬥爭”,“一個是經濟專家,長於籌劃,善於組織”,“兩人相得益彰,配合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