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吳慶瑞之外,李光耀所選拔的人才,幾乎個個都是專家裏手。如原國家發展部部長林金山,在助手侯永昌、建築師鄭章遠的協助下,成功地解決了新加坡最嚴重的房荒問題。李光耀曾深有感觸地指出:“正是這三位身居要職的傑出人才把幾乎失敗的事業化為成功!”己故的財政部長韓瑞生也被李光耀譽為僅次於吳慶瑞的“理財能手”。
李光耀被人們稱為東南亞的強權人物,這不僅由於他有足夠的膽略與氣魄,從容地駕馭著新加坡這艘航船在波濤洶湧的世界競爭大洋中乘風破浪,更重要的是他認為,任何一個地區和國家,要想生存和發展,人才因素是第一大事。這包括整體人口的一般水平和占人口中1%~2%的專業人才的質量。正是出於這一戰略思考,李光耀把培養造就社會人才作為國家根本性的任務。新加坡獨立初期,他就向全國數千名校長和教師強調教育,指出必須大力提高全民素質,從根本上培養愛國精神,使下一代成為合格的優秀的社會中堅。他指出,在未來居於社會主導地位的大學畢業生,不但要學有所長,有堅強的毅力和奮鬥精神,更要有同心協力、團結一致、為國效忠的精神。
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他就十分重視對專業人才的培養提高,特別是對那些年輕有為、而且能夠勝任國家高級職位的尖端人才,李光耀更是珍惜備至。從70年代起,他就考慮培養第二代接班人。他認為如果能有一批傑出的30~40歲的年輕人承前啟後,國家層就能繼往開來。1984年,人民行動黨在他的管理者下,進行了首次自我更新的大改組,推選了20多名30~40歲的中青年進入議會。同年11月,在李光耀第七次出任總理組閣時,12名內閣成員中就有7名年齡為40歲左右。同時,他還任命了一批30多歲的德才兼備的青年人擔任各部的政務次長。
1988年7月組成的經濟委員會,李光耀大膽地讓位年輕一代的人、40歲出頭的第一副總理吳作棟及李光耀的長子33歲的工貿部長李顯龍去負責,充分發揮年輕人的才幹。李光耀曾在宣誓儀式上豪邁地向人民表示:“1959年我當‘前鋒’,1981年轉為‘中鋒’,今天我把‘中鋒’的角色讓給年輕領袖。他們已經受了各自角色的考驗,我現在退當‘守門員’。”李光耀正是這樣站在國家和民族利益的製高點上,以遠見卓識的戰略家氣魄,造就和帶領出一批批為國效忠的“中鋒”隊伍,也正是在他的運籌帷握下,這支“中鋒”隊伍在世界經濟的大較量中踢出了一個個奇跡般的“好球”。
重視幕後英雄
每一個組織都需要一些幕後英雄,他們了解自己的工作,並且不求引人注目,默默地工作,他們值得信任。
但通常情況下,這些幕後英雄的功勞常常被那些喜歡製造事端、誇誇其談者所代替。這樣,管理者往往變成了調解員,專門注意那些叫得最響的人,並幫助他們解決問題。這就使得他們越發放肆。管理者自己也沒有時間去注意那些優秀的工作者,從而忽視了他們。
大多數人並不在意自己所付出的辛勤勞動,但他們確實在乎自己付出的努力是否得到承認。
如果他們努力一番卻無人所知,這會使他們感到被人利用,遭受剝削,因而灰心喪氣。當這種情形發生時,他們就隻得采取不再賣力或進行一些消極怠工的活動以示反抗。
每個人都希望別人能看到自己所做出的事情被認可。忽視幕後英雄而浪費大量時間應付那些叫嚷抱怨者的管理者很快就會發現,他們的身邊到處都是叫叫嚷嚷者。
尋找幕後英雄,鼓勵和獎勵他們。
我們太容易忽視那些忠實可靠的人了,而他們卻是一個企業成功的精英。
幕後英雄有以下幾個特點:很少曠工,在壓力之下仍然工作出色;一直按時完成高質量的工作;願意在集體需要時再作一次努力。他們默默無聞,為人謙遜,除了出色完成工作外,你根本不知道他在哪兒;當管理者不在時照樣很好地工作,令人放心;他提供的答案多於提出的問題;他經常改進工作方法,經常幫助別人使之工作得更好等等。
激勵那些幕後英雄的另一種獎勵方式是對他們的工作表現出真誠的興趣。不僅僅把他們當作雇員,而且視為與你同等的人。聽他們講述自己的希望與擔心,喜好與憎惡,歡樂與苦惱,時時準備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在他們產生自我否定心理時,應重新喚起他們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