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眼觀四方耳聽八路(3)(3 / 3)

戰國時期,一位君王曾下過一道求諫旨令:

“群臣和百姓能當麵指責寡人之過的,受上賞;上書規勸寡人的,受中賞;能在公共場合議論寡人的過失而被我聽到的,受下賞。”

這道旨令一下,收到了極好的效果。一年之後,人們想再進直言,已無話可說了。而這個國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國泰民安,社會穩定。

自古以來,一意孤行、剛愎自用的人必定要垮台。

關羽並不是疏忽大意而丟了荊州,而是丟在他不能兼聽不同意見的弱點上。

關羽守衛荊州時,東吳昌蒙做了大都督,呂蒙早就有搶回被劉備騙去的荊州的打算,但他心知強攻硬取隻會使自己吃虧,於是想辦法從關羽的弱點上開刀。正巧,關羽沒有親自守荊州,正在外麵帶兵攻打樊城,呂蒙一見機會難得,便表麵上主動與關羽搞好關係,暗中用計蒙蔽關羽。他詐稱有病,讓東吳書生陸遜代替自己都督的職位。陸遜剛上任,就以友好的言辭寫了一封信,並備了厚禮,遣使拜見關羽,關羽聽說後,警惕性一下子放鬆下來,他還嘲笑孫權說:“孫權見識短淺,竟用孺子為將!”他絲毫沒把陸遜放在眼裏,認為陸遜奈何荊州不得,反而把荊州守兵抽出攻打樊城。關羽的副將司馬王甫、趙累卻不這麼看,他們認為東吳必有陰謀,苦勸關羽不要輕易撤走荊州守兵。而關羽對東吳近日一係列的行動與跡象沒有認真分析研究,隻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狂妄地認為東吳膽怯,放心大膽地撤走了荊州守兵。但後來事實是,東吳軍隊渡江奪取了荊州城。

直到此時,關羽對荊州已失守的消息仍不相信,當軍中有人私下傳言荊州失守時,他聽後憤怒地製止道:“此是敵方訛言,以亂我軍心!東吳呂蒙病危,孺子陸遜代都督之職,不足為慮!”這是何等的目空一切。後來探馬報知實情後,才相信荊州真的丟失了。關羽這才大驚失色,不得已投奔荊州屬地公安,豈知公關也已被呂蒙奪取了。在這進退無路之際,關羽似乎有一絲覺醒,他對身邊的司馬王甫深深歎道:“悔不聽足下之言,今日果有此事!

如果說,荊州是關羽大意才丟失,那麼,關羽敗走麥城則是不聽建議所致。

當困守麥城,內無糧草,外無援兵之際,關羽決定拋棄麥城,突圍去西川。可是去西川如何取道他又拒絕了王甫的正確建議。去西川本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大路,一條是偏僻小路,關羽打算從小路去西川,王甫聽後惟恐吳魏在小路設下埋伏,連忙建議部隊取道大路。這時,關羽又犯下了一意孤行的老毛病,他固執地不肯聽王甫的話,還自信地揚言:“縱有埋伏,有何懼哉!”堅定不移地要走小路。王甫料定關羽此去凶多吉少。縱百般勸阻仍無濟於事,結果呢?父子雙雙遭擒身死。

唐太宗問魏征:“曆史上的國君,為什麼有的明智,有的昏庸?”魏征回答說: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秦二世隻聽趙高的,隋煬帝偏信虞世基,結果耳目閉塞,導致國家滅亡。國君如果能多聽各方麵的意見,采納下麵的正確主張,下情上達,就會明智;如果隻聽單方麵的話,就會被蒙蔽,就昏庸。”

太宗聽了魏征的話,連連點頭稱好:

“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護短而永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