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份情報帶來截然不同的兩種滋味;亦冷亦暖,亦喜亦憂,令蔣介石眉頭緊鎖心情複雜。第一份情報表明日本人已經開始大造“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的國際輿論,試圖製造一個以漢奸傀儡政府取代合法的中國政府的事實。本來這不過是日本人導演的一出鬧劇,不值一駁,然而值得重視的倒是“有幾個西方大國的外交官到場”,這個跡象究竟透露出什麼信號來,是否表明某些西方大國的立場開始發生變動?難道自私自利的西方人已經對艱苦抗戰的中國國民政府失去信心,轉而與日本人達成不可告人的秘密交易?
第二封電報來得很及時,正好給了所有甘心賣國投敵的漢奸走狗一個嚴正警告,相信王克敏之流,包括那些暗藏的投降派定會嚇出一身冷汗來。當然事實上電報內容並不完全準確,高淩尉並沒有當場被擊斃,他隻是受了重傷,拖至第二年才死於醫院。
蔣介石沉吟片刻,指示戴笠將漢奸頭子被愛國人士擊斃的消息披露給報紙,並繼續監視敵偽動向。心領神會的戴笠剛剛退下去,侍衛長進來報告說,蘇聯(俄國)駐華大使魯姆甘茲先生求見。
蔣介石換上一身威風凜凜的黃呢統帥製服,頭戴圓頂軍帽,腰佩中正式短劍步入會客廳。蔣介石接見外國使節一向極講究,值此抗戰期間,服裝更是一件重要道具。他要通過這種外交形象向國際社會傳達一個確定不移的信息,那就是自己的領袖身份不可動搖,蔣委員長是中國軍隊的最高統帥。
蘇聯大使是個機敏而圓熟的職業外交家,操一口流利漢語,他按照西方習慣擁抱委員長。蔣介石微微皺起眉頭,但這隻是一瞬間的表情,他的臉上很快堆出親切友好的笑容來,並向蘇聯大使祝賀“四二九空戰大捷”的共同勝利。其實蔣介石並不喜歡這個長著一對藍眼珠的胖俄國人,他甚至不喜歡所有西方人,他始終認為西方人身上有種難聞的動物氣味。
蘇聯大使趕來是通報本國政府一項最新建議:為了切實保障中蘇戰鬥友誼牢不可破,斯大林大元帥和偉大的蘇聯政府建議向中國正式派遣軍事顧問團,以幫助中國軍隊更加有效地掌握蘇聯武器,與侵略者作戰。這個建議將是蘇聯政府考慮向中國提供三筆、共計二億五千萬美元貸款的前提條件之一。
委員長還是意味深長地微笑著,不過他的微笑開始變得有些僵硬,有些凝固起來。抗戰以來,隻有少量蘇聯人被允許在中央軍裏擔任軍事顧問,主要任務是幫助訓練中國軍隊掌握蘇式武器。但是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蘇共向一貫以反共著稱的蔣介石政府提供國際援助完全是形勢所迫,斯大林此舉決非出自國際道義而是從本國戰略利益考慮。因為俄、日是不共戴天的宿敵,中國抗戰等於幫了蘇聯人大忙。當時幾乎所有的歐洲資本主義國家,包括英、法、德、意當然還有那個強大的投機主義者美國,都希望看到野心勃勃渴望擴張的日本人進攻蘇聯而不是中國,中國人抵抗越堅決、戰爭越持久,就越是拖住日本人後腿,使得日本人無法放手進攻西伯利亞。
但是蘇聯人決非傻瓜,即使幫助中國符合本國利益他們也不願意做賠本買賣,因此他們的援助當然是有附加條件的。此刻蘇聯大使理直氣壯地提出派遣軍事顧問團就是附加條件之一。蘇聯顧問來華決非擺設,他們理所當然要求享有某些特權,比如進入大本營指揮中心,介入政府核心機密,甚至不排除要求掌握軍事指揮權等等。蔣介石感受到這種悄悄逼近的紅色威脅。俄國人到來之前,他比較歡迎德國軍事顧問,除了德國慷慨軍援等現實原因外,還因為希特勒的反俄反共立場與他不謀而合。那麼蘇聯人是什麼貨色呢?他們是共產黨的老祖宗,是被西方世界視為“赤禍”的共產黨發源地和大本營啊!
蔣介石雍容大度地微笑著,把瞬息萬變的內心活動掩藏起來,隻有熟悉他的人才能看見委員長種種假麵具後麵的鐵血意誌。中國抗戰迫切需要武器,需要國際援助,蔣介石眼前最大的敵人是日本帝國主義者,還有他在黨內的反對派汪精衛,所以他必須聯合一切國際力量,哪怕對昔日仇敵共產黨做出最大讓步也在所不惜。政治家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惟有時宜事宜,利益至上。蔣介石當場對蘇聯大使表態:國民政府當然不反對友好的蘇聯政府派遣軍事顧問團來華助戰,不過光靠顧問團是打不了勝仗的,所以請大使先生轉告尊敬的斯大林閣下,請貴國盡快批準貸款條約,這是打敗日本人的惟一正確途徑。
蘇聯大使滿意地離去,蔣介石佇立窗邊沒有表情,他凝視蘇聯人的汽車消失在東湖官邸濕漉漉的樹林小道深處,然後轉過身來下達兩條緊急指示:一條是命令軍政部長陳誠,立即采取嚴密措施,絕對不允許蘇聯人接觸任何有關國家利益的核心機密。另一條是密令特務頭子戴笠,秘密監視所有來華蘇聯人,防止他們同國內共產黨串通起來危害黨國利益。
5
一陣淒厲的防空警報如同鬼哭般響徹天空,把坐在汽車裏閉目養神的國民黨副總裁兼國民參議會議長汪精衛嚇了一跳,幸好前麵有武裝衛士開道,才把汽車領進一處防空洞緊急躲避。隨著日本人在地麵節節取勝,日本飛機明顯加強了對武漢三鎮的襲擾,讓人感到戰爭腳步正在迫近這座九省通衢的華中重鎮。
汪精衛,名兆銘,字秀新。原籍浙江紹興,生於廣東番禺。早年留學日本,加入孫中山同盟會,是國民黨元老和創始人之一。青年時代的汪精衛是個狂熱的革命誌士,他矢誌獻身共和,推翻清朝帝製,為此不惜參與行刺清朝攝政王載灃,因行動失敗被捕入獄。在大牢中他麵對死亡慷慨高歌,寫下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
慷慨歌燕市,
從容做楚囚。
引刀成一快,
不負少年頭。
汪氏一表人才風流倜儻,人稱“民國四大俊才”之一,並且學識淵博詩文俱佳,有人評論說汪精衛從政實在是個曆史錯誤,他手中應該掌握筆墨紙硯而不是國家政權。汪精衛曾經深得民主先驅孫中山器重,當時國民黨內有“文才汪精衛,武將蔣介石”之說。1925年孫中山病危,汪精衛執筆起草《總理遺囑》,內有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需努力”傳世,可見此人才華決非浪有虛名。關於孫中山是否指定汪精衛為接班人史學界仍存爭議,但是孫中山去世後由汪精衛繼任國民黨領袖執掌大權,卻是不爭的曆史事實。然而好景不長,後起之秀的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異軍突起,他利用北伐成功之機和手中掌握的軍權毫不客氣地取代汪精衛,一舉登上民國統治者的寶座。槍杆子打敗筆杆子,這不是汪精衛個人的不幸,而是一切號稱共和製的國家政權從無到有的必由之路。
在國民黨內,汪精衛始終以孫中山正統接班人自居,但是他每次上台都被軍人趕下台,因此同軍人政治家蔣介石勢如水火。他領導的反對派一天也沒有停止過倒蔣運動,蔣、汪之爭是抗戰之前國民黨內最主要的派係鬥爭。但是政治失意並不是汪精衛親日的必然原因,大量史料表明,汪精衛從親日派走向賣身投靠並非偶然。他在留日期間就已經接受“亞洲須由日本來領導”的強權觀點。他曾在許多文章和演講中反複闡釋“欲做先生,先做學生”的所謂強國理論,認為正是因為日本人請來西方人做先生,才有了明治維新之後的強大,中國要富強壯大,應虛心拜日本為師,那麼“今日之日本必將是明日之中華”。如果說日本侵華之前汪精衛言論尚屬一家之言路,並未對國家利益造成根本危害的話,那麼隨著抗戰爆發,他竟然不顧日本大舉侵略中國的嚴酷現實,仍鼓吹中日親善互相提攜,散布和則兩利、戰則兩傷等等對日妥協言論,則說明他的立場已經站到了國家與民族的對立麵。另有證據表明,汪精衛集團早在抗戰之前就同日本人保持著秘密外交渠道,並且始終沒有中斷過。
當然汪精衛也有例外表現。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蔣介石成為眾矢之的,辭職下野,汪精衛被推選出麵主政。此時的汪精衛一反常態,哪裏還有一絲“親日派”或者“和談派”的影子,他簡直就是一個熱血沸騰的抗戰派、反日派和國粹派!他不僅到處發表演講聲援愛國學生,大聲疾呼起來抗戰,而且不辭勞苦親自慰問前線軍隊,號召人民救國救亡收複失地,要不是軍權仍被蔣介石牢牢控製,恐怕全麵抗戰早幾年就打響了。許多學者指出,汪精衛這種看似反常的積極表現並不能表明他的親日立場有所轉變,恰恰相反,抗戰隻是黨爭手段,一旦大權在握,誰能保證這個包藏禍心的國民黨黨魁不會把全國人民的抗戰大業統統出賣給日本人呢?曆史沒有假設。
幸好這天日本飛機沒有發動大規模空襲,隻有一架偵察機飛臨武漢上空偵察,直到中國戰鬥機起飛它才趕快飛走。但是汪精衛並沒有急著趕去開會,他索性來到江邊上悠閑地坐了一會兒,然後才又重新登車出發。
6
等到汪精衛渡過長江來到武昌軍事大本營,有關國防議題的會議已經結束,與會政府大員、各部委員和高參正在陸續離開會場。人們紛紛給尊敬的汪副總裁讓路,因為這位元老級的國民黨領袖不僅身份顯赫位高權重,而且還是當今黨內惟一能同蔣介石平起平坐的政治巨頭。
汪精衛氣宇軒昂從容不迫,他當然是有意來晚的,會議內容他事先已經知曉,是通過有關土地改革、征兵和懲處漢奸幾個文件。頭天軍委會電話還特意強調說,委員長將親自會晤汪議長,懇請汪議長務必撥冗按時出席。
一般來說,前線戰事順利蔣介石是不會主動約見他的,但是吃敗仗就不一樣了,軍事失利是蔣介石的軟肋,越打敗仗他在黨內的籌碼就越少,距離下台就越近。從這個意義上說,日本人跟汪精衛是同一戰線的同盟軍,他們在前線戰場上幫助汪精衛削弱乃至推翻蔣介石統治。
抗戰以來,蔣介石推行“以戰逼和”的抵抗路線,汪精衛主張“以談促和”的柔性戰略,這兩條針鋒相對的路線表麵看似不同,本質上還是領導權之爭。如果蔣介石到處打勝仗,打得日本人丟盔卸甲狼狽逃竄,成為民眾擁戴的統帥和抗日英雄,那麼一貫大唱反調的汪精衛豈不等於自摑耳光自掘墳墓,自絕於黨和國人嗎?所以蔣介石的失敗就是汪精衛的勝利,反之亦然。國民黨內兩大勢力的鬥爭已經到了你死我活的激烈程度。
如今前線已有徐州戰敗的風聲傳來,令汪精衛精神亢奮,日本人又給蔣介石出了一道難題。當然蔣介石決不會輕易承擔罪責,他是頭老奸巨猾的九尾狐狸,慣於玩弄金蟬脫殼的花招,比如首都南京失陷,他該辭職下台以謝國人,不料他卻以撤職處分一批高級將領搪塞過去,那些浴血奮戰的軍人成為蔣介石玩弄權術的替罪羊。但是汪精衛以守為攻信心百倍,他相信形勢對他有利,不動聲色中的出手必然一擊致命。
會議室一側的小門悄然打開了,露出一條通往中國政治鐵幕的後台幽徑來。蔣介石笑吟吟地出現在門口,對來客伸出手來做歡迎狀,關切友好之情溢於言表。汪精衛也快步趨前,雙手一齊伸向那個同床異夢的黨內政敵,兩人表情愉悅握手言歡。這是抗戰初期蔣、汪舉行多次秘密會晤中的一次。
這天汪精衛直到天黑以後方才離開武昌軍委會。
曆史表明,1938年的汪精衛距離其政治目標實現僅有一步之遙,他不僅獲得主持“中政會”(即國民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的大權,控製中央黨部、國民議會以及多個政府要害部門,還得到蔣介石“不拒絕談判”的讓步,加速同日本人進行幕後交易。蔣介石企圖通過妥協來緩和反對派的逼宮,事實上他將不得不吞下自己釀下的苦酒,因為汪精衛絕不會滿足於獲得部分權力,他覬覦的是蔣介石的統治寶座。
當載有這位國民黨大人物的汽車悄悄隱沒在朦朧夜色中,另一輪與日本人的秘密和談即將開場。我們將會看到,此時距離汪精衛公開投入日本人懷抱,淪為遺臭萬年的賣國賊還有短短半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