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大撤退(3 / 3)

按照汪精衛的如意算盤,如果通過談判而不是戰爭來實現和平,實現日本停火撤軍,不費一槍一彈收複國土,豈不是證明“和平救國”路線的英明正確?汪精衛豈不是成為拯救四萬萬中國民眾於戰爭水火的大救星?而假日本人之手來取代蔣介石更是他夢寐以求的心願,否則這個號稱“愛國者”的國民黨副總裁何以甘冒天下之大不韙,偏要去做日本人卵翼下的傀儡首腦呢?

經過反複磋商和討價還價,1938年秋天,中國曆史上臭名昭著的“汪、日正式會談”在上海秘密舉行,因會址選在一處名為“重光堂”的日本會所,所以又稱“重光堂會議”。出席會談的汪方代表是高宗武、梅思平和周隆庠,日方代表為陸軍大本營情報軍官影佐幀昭大佐、今井武夫大佐等人,雙方簽署《日華協議記錄》的秘密文件。該文件出籠標誌國民政府內部兩大陣營徹底決裂,作為“親日派”代表人物的汪精衛終於邁出投靠日本人賣國求榮的關鍵一步。

出逃之前的汪精衛一如既往地扮演著國民黨副總裁和政府領導人的重要角色,他依然出席各種抗戰集會,到處發表抗日演講,大聲疾呼抨擊時政,抨擊各種社會弊端。但是這個披著抗戰外衣的大人物內心立場已經發生徹底轉變。他指示手下不遺餘力地刺探國家機密,大量收集情報,包括黃河決堤的事件真相等等,隻待時機一到,這個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投降派就要徹底撕下偽裝,暴露出認賊作父的廬山真麵目來。

5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十月末,當第一支風塵仆仆的日軍先頭部隊小心翼翼地出現在漢口郊區的馬路上時,被稱作“抗戰心髒”的華中重鎮已是空空蕩蕩。中國人把一切可資利用的東西統統搬走了,武漢已經變成一座名副其實的空城。在天河機場外圍,日軍遭到火力阻擊,指揮官舉起望遠鏡,發現機場跑道上竟然還停泊著一架未及起飛的飛機。它不是通常塗成迷彩色的戰鬥機或者教練機,而是美國波音公司生產的銀白色大型客機。日本人甚至能夠看見幾輛工程汽車像蟑螂一樣慌慌張張地爬來爬去,還有一些像螞蟻一樣圍著飛機忙碌的地勤人員。

他判斷這是一架臨時發生故障的飛機。

當時中國的民航客機數量很少,並且大多早已被轉移到遠離戰火的大後方,因此這架滯留在戰場上的飛機很可能不是普通客機,而是載有重要人物的專機。日軍指揮官喜出望外,下令向機場全力攻擊,此時他的部隊距離機場跑道隻有不足兩千米,如果他們運氣好的話,完全可能趕在飛機修好之前占領跑道控製機場,然後在地麵上俘虜這架銀光閃閃的大飛機。

但是日本人畢竟還是晚了一步。

不等他們衝進機場,飛機已經重新發動,並且開始沿著跑道緩緩滑行。日本人眼看到手的獵物就要溜走,急得哇哇直叫,但是此時他們無能為力,因為他們隻是一支先頭部隊,沒有攜帶遠程火炮和高射機槍,無法實施火力阻攔,隻好眼睜睜看著飛機在跑道上漸漸加快速度,然後像一隻姿態優美的大鳥迎風起飛,在遍地戰火硝煙和侵略者的注目禮中驕傲地昂起頭來,飛向藍天。

等到日軍俘虜了幾個未及撤退的中國地勤人員,指揮官才獲悉,原來他們與一個天大的曆史機遇失之交臂。那架波音客機正是國民政府的專機,飛機上的重要乘客不是別人,正是被日本人必欲除之而後快的蔣介石夫婦。

飛機在空中平穩飛行。

隨著下麵那座城市越來越遠,危險已經留在地麵上,客機上的人不由得大大鬆了一口氣。按照計劃安排,飛機本應徑直往南飛,第一站目的地為湖南長沙,蔣介石將在那裏召開重要的衡南作戰會議,親自部署即將打響的長沙保衛戰。但是一直閉著眼睛沒有說話的蔣介石忽然睜開眼睛說:告訴機長,讓他往北方飛。

隨行人員大驚失色,北方上空敵機活動頻繁,領袖臨時起意,一旦發生敵情後果不堪設想。侍從室主任林蔚頻頻拿眼睛去看坐在一旁的蔣夫人,結結巴巴地請示說:北、北方……什麼目的地?

隻有夫人明白丈夫的心思,她替蔣介石回答說:就到黃泛區上空轉一圈吧,讓委員長看看那條河。

於是飛機畫了一個大大的弧形,轟鳴著掉頭北上,朝著一個古老民族刻骨銘心的黑色噩夢飛去。

飛臨黃泛區,人們紛紛透過舷窗俯瞰地麵。

夕陽之下,滔滔黃水有如一萬條狂野的金蛇在廣袤的中原大地肆虐撒野,天地沉淪,人為魚鱉。當飛機繼續降低高度時,銀白的機翼有如閃電掠過山丘,劃破一輪即將墜落的血紅殘陽,人們發現黃水之上尚有多處島礁般的高地和許多小黑點。但是當低空掠過的飛機猛然撞破沉寂的水麵世界時,那些小黑點紛紛舞動起來,原來那些像蚊蠅一樣被驚起的小黑點是成千上萬專吃腐屍的烏鴉和兀鷹!

黃河改道是刻在中國母親胸膛上的一道深深傷口,那洶湧而出的分明不是什麼黃水,而是濃稠得化不開的鮮血和淚水啊!蔣介石是個基督徒,他麵無表情地在胸口畫個十字,然後閉目養神。

飛機在黃水之上畫了一個圈,然後向南飛去,漸飛漸遠……

6

1938年10月27日下午,日軍占領漢陽,武漢宣告陷落。

武漢會戰從日軍進攻安慶算起,曆時四個月又二十七天,距離蔣介石“堅守五個月”的命令隻差三天,基本上算得上勝利完成任務。國民政府軍委會發言人稱:中國抗戰方針為持久抗戰,不在一城之得失,亦不在一時之進退。(《中國國民黨大事記》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版)

關於武漢會戰的戰報,中日雙方出入較大。根據戰後日方公布的資料,日軍陣亡約九千五百人,傷二萬六千人,共計三萬五千五百人。(見《簡明日本戰史》[日]桑田悅、前原透編著,軍事科學院出版社1989年版)

中國方麵統計,斃、傷日軍約二十萬人,繳獲甚豐。而第九戰區司令陳誠將軍發表戰報稱:我軍取得重大勝利,敵軍傷、病、死亡人數當在三十五萬左右。(《武漢會戰——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曆記》,中國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

日軍侵華勢頭受到遏製,中國抗戰由此進入戰略相持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