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翟義家訓(1 / 1)

【撰主簡介】

翟義(?-7),西漢汝南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字文仲。初任南陽都尉,遷弘農、河內、東郡太守。平帝時,王莽篡政,他聯合東郡都尉劉宇、嚴鄉侯劉信等起兵反莽,立劉信為帝,自稱大司馬柱天大將軍,眾達十餘萬。後失敗被殺。

義當為國討賊【原文】

新都侯攝天子位[1],號令天下,故擇宗室幼稚者以為孺子[2],依托周公輔成王之義[3],且以觀望,必代漢家,其漸可見[4]。方今宗室衰弱,外無強蕃[5],天下傾首服從[6],莫能亢扞國難[7]。吾幸得備宰相子,身守大郡,父子受漢厚恩,義當為國討賊,以安社稷[8]。欲舉兵西誅不當攝者,選宗室子孫輔而立之。設令時命不從,死國埋名[9],猶可以不慚於先帝。今欲發之,乃肯從我乎[10]?

——節錄自《漢書·翟方進傳附》

【注釋】

[1]新都侯:王莽。攝:代理。

[2]宗室:同一祖宗的貴族,指國君或皇帝的宗族。幼稚:年紀小。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毒死漢平帝,自稱新朝皇帝。次年,立年僅兩歲的劉嬰為太子,號“孺子”。

[3]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姬姓,周武王之弟,名旦,亦稱叔旦。因采邑在周(今陝西岐山北),故稱周公。曾助武王滅商。武王死後,成王年幼,由他攝政。

[4]漸:事物發展的開端。

[5]蕃:通“藩”。屏障。

[6]傾首:低頭。

[7]亢:通“抗”。

[8]社稷:古代帝王、諸侯所祭的土神和穀神。舊時用做國家的代稱。

[9]埋名:姓名隱沒,不為人知。

[10]乃:你。

【譯文】

新都侯王莽代理天子之位,號令天下,選擇皇族幼兒作為孺子,假托周公輔佐成王的名義,來觀望、試探天下人的心意,一定會取代漢王朝,已經可以看出這個苗頭了。現在皇室衰弱,京城之外又沒有強大的屏障,天下都低頭服從,沒有人能抵禦國難。我有幸能夠作為宰相的兒子,身守大郡,父子都受到漢王朝的大恩,按照道義應當為國討賊,來72178.3使國家得到安定。我打算舉兵向西誅伐不應當代理王位之人,選擇皇室子孫,輔佐他,立他做皇帝。假設時命不從,為國捐軀,姓名隱沒,不為人知,仍然可以麵對先帝的魂靈而不會感到慚愧。現在我打算舉兵起義,你肯跟從我嗎?

【評析】

西漢末年,王莽篡政,進行複古改製,法令苛細,賦役繁重,致使階級矛盾激化,引起全國農民的強烈不滿和反抗。統治階級內部一些人也對其攝政表示不滿,因而舉兵聲討。正是在這樣一種形勢下,翟義向自己的內侄表明將興兵討伐王莽,征求內侄的意見。其義正詞嚴,大義凜然,但也流露出報恩漢室的愚忠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