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命安命省勞擾
【原文】
世人隻因不知命、不安命,生出許多勞擾。聖賢明明說與曰“君子居易以俟命”,又曰“君子行法以俟命”,又曰“修身以俟之”。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因知之真,而後俟之安也。予曆世故頗多[1],認此一字頗確,曾與韓慕廬宿齋天壇[2],深夜劇談,慕廬談當年鄉會考時,鄉試則有得售之想[3],場中頗得意,至會試殿試[4],則全無心得會、狀。會試場大風吹卷欲飛,號中人皆取石堅押,韓獨無意祝曰:“若獨中則自不吹去。”亦竟無恙。故其會試殿試文,皆遊行自在,無斧鑿痕。予謂慕廬:“足下兩掇巍科[5],當是何如勇猛。以此言告人,人決不信,餘獨信之。”
——節錄自《聰訓齋語》卷二
【注釋】
[1]予:我。
[2]韓慕廬:清代大臣韓葵,字元少,別字慕廬。康熙進士,累官禮部尚書。
[3]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一次,各省集士子於省城,朝廷選派正副主考官,試《四書》、《五經》、策問、八股文等,叫做鄉試。考中的稱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
[4]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舉行的考試,各省舉人和國子監的監生皆可應考,稱會試。清代在會試中考中者稱貢生,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科舉時代,帝王於宮殿中考試貢舉之士稱殿試。明清兩代,殿試之後以定甲第。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通稱為狀元、第二、三名通稱為榜眼及探花;二甲若幹名,均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幹名,賜同進士出身。
[5]巍科:科舉考試,榜上名分等次,排在前列者稱巍科,猶言高第。
【譯文】
世界上的人隻因為不懂得命運、不安於命運,才產生出許多辛苦和煩擾。聖賢明明告訴我們說:“君子安於平易以等待著天道的命運”,又說“君子遵行法度以等待著天道的命運”,還說“修身養心以等待著天道的命運”。不知道命運就不能成為君子,因為隻有真切地知道命運,而後才能安心地等待命運。我的處世經驗很多,認識這一個“知”字很確切。我曾經與韓慕廬吃住在天壇,深夜暢談,慕廬談到當年鄉試、會試時,鄉試則有考中的想法,在考場中很用心,到了會試和殿試的時候,就全沒有心思去得會元、狀元了。
會試考場中大風吹來,把試卷都要吹走了,參加考試的人都用石頭把試卷牢牢地壓著,韓慕廬獨獨沒有這樣做,他祈禱似的說:“如果能考中就自然不會被吹走。”結果竟然什麼事也沒有發生。所以他在會試、殿試中的文章,都是遊筆行文自如,天然渾成。我對慕廬說:“您會試和殿試兩次名列前茅,該是多麼勇敢頑強!把這句話告訴別人,別人決不會相信,隻有我一人相信。”
【評析】
從一方麵看,張英在這篇家訓中,叫人“知命”、“安命”、“俟命”,正是他的階級的、曆史的局限性的具體體現。但是從另一方麵看,他所說的“居易”並不是說要消極處世,而應理解為心情坦蕩,正視現實;“行法”,則是按自然規律辦事;“修身”就是要提高自我素質。如此“知命”,才能自信、自強、自立。
擇友為第一事
【原文】
人生以擇友為第一事,自就塾以後,有室有家,漸遠父母之教,初離師保之嚴[1],此時乍得友朋,投契締交,其言甘如蘭芷,甚至父母兄弟妻子之言,皆不聽受,惟朋友之言是信。一有匪人廁於間,德性未定,識見未純,斷未有不為其所移者,餘見此屢矣。至仕宦之子弟尤甚。一入其彀中,迷而不悟,脫有尊長誡諭,反生嫌隙,益滋乖張。故餘家訓有雲:
“保家莫如擇友”,蓋痛心疾首其言之也。汝輩但於至戚中,觀其德性謹厚,好讀書者,交友兩三人足矣。況內有兄弟,互相師友,亦不至岑寂。
且勢利言之,汝則飽溫。來交者,豈能皆有文章道德之切劘,平居則有酒食之費,應酬之擾。一遇婚喪有無,則有資給稱貸之事[2],甚至有爭訟外侮,則又有關說救援之事[3]。平昔既與之契密,臨事卻之,必生怨毒反唇。
故餘以為宜慎之於始也。況且嬉遊征逐,耗精神而荒正業,廣言談而滋是非。種種弊端,不可紀極[4]。故特為痛切發揮之。昔人有戒“飯不嚼便咽,路不看便走,話不想便說,事不思便做”。洵為格言[5]。予益之曰[6]:“友不擇便交,氣不忍便動,財不審便取,衣不慎便脫。”
——節錄自《聰訓齋語》卷二
【注釋】
[1]師保:指教養。
[2]稱貸:向人告貸。
[3]關說:通關節;說人情。
[4]紀極:終極;限度。
[5]洵:確定;的確。
[6]予:我。
【譯文】
人的一生把選擇朋友作為第一件事,自從讀書以後,有了妻室、有了家庭,漸漸遠離了父母的教誨,剛剛離開塾師的管束,這個時候初次交了朋友,情投意合,建立了交情,朋友的話像蘭花、白芷那樣香甜,甚至父母、兄弟、妻子的話都聽不進去,隻聽信朋友的話。一有行為不端的人插入進來,因為本性沒有定型,見識還不純淨,沒有不被這樣的人帶壞的。
我看到這樣的事多著呢。至於當官人家的子弟尤其嚴重。一旦上了他們的圈套,迷惘而不會覺悟,若有長輩告誡曉諭,反而產生嫌隙,更加滋長古怪的脾氣和行為。所以我的家訓有這樣的話:“保持家業不如選擇朋友。”
這是痛心疾首來說這件事的。你們隻要在最親的親戚中間,觀察本性恭謹厚道、喜歡讀書的人,結交兩三個人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