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析】
此段家訓主旨是教育後輩做一個有益於他人的人。“處心積慮,一言一動,皆思益人,而痛戒損人”,這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做人的準則,今天應當發揚光大。
將已讀之書視之若拱壁
【原文】
凡讀書,二十歲以前所讀之書,與二十歲以後所讀之書迥異。幼年知識未開,天真純固,所讀者,雖久不溫習,偶爾提起,尚可數行成誦。若壯年所讀,經月則忘,必不能持久。故《六經》[1]、秦漢之文,詞語古奧,必須幼年讀,長壯後,雖倍蓰其功[2],終屬影響,自八歲至二十歲,中間歲月無多,安可荒棄?或讀不急之書,此時時文固不可不讀,亦須擇典雅醇正,理純辭裕,可曆二三十年無弊者讀之。若朝華夕落,淺陋無識,詭僻失體,取悅一時者,安可以珠玉難換之歲月,而讀此無益之文?何如誦得《左》、《國》一兩篇[3],及東西漢典貴華腴之文數篇,為終身受用之寶乎?且更可異者,幼齡入學之時,其父師必令其讀《詩》、《書》、《易》、《左傳》、《禮記》、兩漢、八家文[4]。及十八九,作製義[5],應科舉時,便束之高閣,全不溫習,此何異衣中之珠,不知探取,而向途人乞漿!且幼年之所以讀經書,本為壯年擴充才智,驅駕古人,使不寒儉,如畜錢待用者然,乃不知尋味其義蘊,而弁髦棄之[6],豈不大相剌謬乎[7]?我願汝曹將平昔已讀經書,視之如拱璧[8],一月之內,必加溫習。古人之書,安可盡讀,但我所已讀者,決不可輕棄,得尺則尺,得寸則寸,毋貪多,毋貪名,但讀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誦,然後思通其義蘊,而運用之於手腕之下,如此則才氣自然發越。若曾讀此書,而不能舉其詞,謂之畫餅充饑;能舉其詞,而不能運用,謂之食物不化。二者其去枵腹無異[9]。汝輩於此,極宜猛省。
——節錄自《聰訓齋語》卷二
六一九【注釋】
[1]《六經》:六部儒家經典,即在《詩》《書》《禮》《易》《春秋》
五經之外,另加《樂經》。
[2]倍蓰(x佾):數倍。蓰:五倍。
[3]《左》、《國》:即《左傳》《國語》。《左傳》亦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三傳之一。相傳為春秋時魯左丘明所撰。《左傳》多用事實解釋《春秋》。《國語》又稱《春秋外傳》,春秋時期的國別史。相傳為春秋時魯左丘明所撰,為分國敘述的記言史書,載周、齊、魯、晉、鄭、楚、吳、越八國事,其中以晉語為最詳。
[4]八家:即唐宋八個散文大家,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
[5]製義:古代應試所作文章,其文體為科舉考試製度所規定。在明清兩代,一般指八股文。
[6]弁髦:弁指緇布冠,一種用黑布做的帽子,髦是幼童垂於眉際的頭發。古代男子成人,行冠禮,先加緇布冠,次加皮弁,後加爵弁,三次加冠之後,就去掉黑布帽子不再用,並剃去垂髦,理發為髻。後因此以弁髦比喻棄置無用的東西。
[7]剌謬:違異相背;完全相反。
[8]拱壁:用雙手拱抱的大璧玉,比喻極珍貴的東西。
[9]枵(xi佟o)腹:空腹。枵:中心空虛的樹根。
【譯文】
凡是讀書,二十歲以前讀的書與二十歲以後讀的書完全不同。幼年的時候知識麵還沒有打開,天真幼稚、純正樸實、見聞不廣。所讀的書,即使許久不溫習,偶然提起來,還可以一行一行地背誦下來。如果是壯年所讀的書,過了一個月就忘記了,肯定不能保持很久的時間。所以《六經》
和秦代、漢代的文章,詞語古老深奧,必須在幼年的時候讀。長大以後,雖然下了數倍的工夫,終究是和影子和聲音似的,過後便忘。從八歲到二十歲,這期間時間不多,怎麼能夠荒廢舍棄?
或者閱讀一些不急於用的書,這個時候時文固然不可不讀,但也須選擇典雅醇正、道理純樸,詞語豐富、能夠經曆二三十年不會有弊病的來閱讀。如果像早上開的花晚上就謝落了,淺陋沒有見識、奇異古怪、違背禮節、取悅一時的書,怎麼可以用比珠寶還珍貴的歲月去閱讀這樣沒有什麼好處的文章呢?哪裏比得上背誦《左傳》《國語》中的一兩篇文章,以及東西兩漢典雅珍貴、華麗豐富的文章幾篇,作為終身受益的珍寶呢?況且更值得奇怪的是,幼年入學的時候,父親、塾師必定要他讀《詩經》《尚書》《易經》《左傳》《禮記》及兩漢文和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到了十八九歲寫作文章,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就把所讀的東西束之高閣,全都不去溫習,這和衣服中有珍珠不知道去探取而去向路上行人討酒喝有什麼區別呢?
而且幼年之所以閱讀經書的原因,本來是為了壯年時擴大充實才智,掌握古人的東西,使自己不至於貧乏,就像積蓄錢財等待花費一樣,但不知道探索它的含義,而把它作為多餘的東西拋棄掉,難道不是與讀書的目的大相徑庭嗎?我希望你們把平時已經閱讀過的經書,看作是稀世珍寶一樣,一個月之內,一定要加以溫習。古人的書怎麼讀得完呢!但自己已經閱讀過了的,絕不要輕易地拋棄,得到一尺就算一尺,得到一寸就算一寸,不要貪多,不要貪名,隻要閱讀了一篇,就一定要求可以背誦,然後思考明白它的含義,把它運用到自己寫作文章中去,這樣才氣就會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