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主簡介】
萬斯同(1643-1730),字孝野,號石園。清浙江鄞縣(今浙江寧波)人。清代傑出的史學家。先人四代死於明朝王事,心懷故國,康熙中薦博學鴻辭科,不就,後遵師之囑托以布衣入史局參與修訂明史,不署銜,不受俸,先後在京二十二年。他樂於獎掖後進,以讀書勵名節教育子弟,死後門人私諡“貞文先生”。著作有《曆代史表》
《河渠考》《曆代宰輔彙考》《石園詩文集》等。
為學應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原文】
夫吾之所謂經世者,非因時補救,如今所謂經濟雲爾也[1]。將盡取古今經國之大猷[2],而一一詳究其始末,斟酌其確當,定為一代之規模,使今日坐而言者,他日可以行耳。若謂儒者自有切身之學,而經濟非所務,彼將以治國平天下之業,非聖賢學問中事哉!是何自待之薄,而視聖學之小也。……吾竊怪今之學者[3],其下者既溺誌於詩文,而不知經濟為何事;其稍知振拔者[4],則以古文為極軌[5],而未嚐以天下為念;其為聖賢之學者,又往往疏於經世,且以為粗跡而不欲為。
於是學術與經濟,遂判然分為兩途,而天下始無真儒矣,而天下始無善治矣。嗚呼!豈知救時濟世,固孔、孟之家法,而己饑己溺若納溝中[6],固聖賢學問之本領也哉。
吾非敢自謂能此者,特以吾子之才誌可與語此,故不憚冒天下之饑而為是言[7]。願暫輟古文之學[8],而專意從事於此。
使古今之典章法製燦然於胸中,而經緯條貫,實可建萬世之長策,他日用則為帝王師,不用則著書名山,為後世法,始為儒者之實學,而吾亦俯仰於天地之間而無愧矣。苟徒竭一生之精力於古文,以蘄不朽於後世[9],縱使文實可傳,亦無益於天六三八地生民之數,又何論其未必可傳者耶!況由此力學不為無用之空言,他日發為文章,必更有卓然不群者,又未始非學古文者之事也。吾子其尚從吾言,而無溺於舊學,幸甚!幸甚!
——節錄自《石園文集》
【注釋】
[1]經濟:經國濟世;經世致用。
[2]大猷:即大謀大策。
[3]竊怪:暗自責怪。
[4]振拔:從陷入的困境中擺脫出來。
[5]古文:舊時指散文。極軌:法度。
[6]納:放進、丟入的意思。
[7]憚(d伽n):害怕。饑:同“譏”,非難;譏諷。
[8]輟(chu侔):停止。
[9]蘄(q侏):求。
【譯文】
我所說的經世,並不是一般的因時補救,而是如同今天的人們說的治理國家、經世致用。我們要盡取古今治國的大謀大策,一一探討其原因結果和是非得失,定為一代的規製、格局,使現在坐下來學習研究的人,日後可以實踐和效法。如果認為學者隻從事與自己密切相關的學問,而學習治國安民之術不是自己的事,那豈不是將治理國家、平定天下,不當做聖賢學問中的事了嗎?
這是多麼的輕薄自己,貶低了聖賢啊。我曾經暗暗埋怨過現在的學者們,那些誌趣低下的,過分沉溺於吟詩習文,而不知道經國濟世是怎麼回事;那些稍有見解、從困境中擺脫出來的人,以古文上所說的道理為行為準則,也不曾以天下安危為掛念;而那些從事聖賢之學的人,又往往疏於經世,並認為這粗跡而不想去做。這樣,學術與經濟就截然分開為兩種路途,世上就再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儒學、儒士了,就再也沒有善治的方法可言了。
哎呀!誰又知道救時濟世本來就是孔、孟所倡導的學術理論和治學方法,孜孜不倦地忘我地學習,潛心鑽研救時濟世之道,好比細水長流,當然是聖賢學問的本領。
我不敢自稱能夠做到這一點,隻是就你的才華誌向同你談這番道理,所以不怕世人譏笑而這麼說。希望你暫時停止攻讀古書,而一心一意學習治國之策。讓過去和現在的典章法製在心中顯著明白,而且規劃治理、條理清楚,這實在是能夠建立萬世的長遠策略。他日被啟用能夠成為帝王之師,不被啟用就隱居名山著書立說,為子孫後代所仿效,這才是真正的儒家學說。這樣,我也可以生存在天地之間不慚愧了。如果把一輩子的精力都花費在攻讀古書上,以求留名於後世,即使文章確實值得留傳,也無益於天地百姓,更何況其文章還未必可傳呢!
同此,力學經世致用之學、不為無用之空言,今後引發為文章,必會卓然不群,這又不是那些曾經不學古文的人做得出來的。你如果聽從我的勸導,而不沉溺於舊學,才真是萬幸!萬幸!
【評析】
萬斯同教育侄兒不要讀死書,而要把讀書求學問同治理國家、扶助老百姓結合起來。隻有這樣才是真正的學問,才會真正有所作為。作為清代傑出的史學家,他的這一教育思想確比常人要高出一籌,對我們現在教育青年一代有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