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2章 許汝霖家訓(2)(2 / 3)

故凡為子者,當知暴棺非孝,入土為安,不必遠求,但宜預訪。或鄰近山川,猶有遺穴,或祖宗墳墓,尚可附棺。隨分量力,擇而取之。審其消納,定其向背,磚宜堅而灰土宜厚,築宜固而封樹宜周,勒碑附壙,題主歸祠,宅兆既安[12],慶莫大焉。若欲遍覓佳城,廣求大地,則漢秦遺寢,草蔓煙荒;唐宋諸陵,狐蹲兔伏;六朝之故塚安存?五季之新阡何在[13]?豈帝王之卜擇,反遜能於士庶哉?至於朱母分遷於兩地,孔父合葬於一防[14],取而較之,孰得孰失?雖先儒亦有不足從者矣。

——節錄自《德星堂家訂》

【注釋】

[1]士庶:士人與庶民。

[2]王公:天子;諸侯。

[3]頹垣(tu侏yu佗n)敗壁:牆壁倒塌,損壞。形容破敗不堪。

[4]鑿鑿:確實。

[5]厥(ju佴):相當於“其”,他們的。

[6]跋涉:爬山蹚水,形容旅途艱苦。

[7]殍(pi伲o):餓死。

[8]仆:謙稱,我。

[9]殆(d伽i):幾乎。

[10]塋(y侏ng):墓地。

[11]塚(zh儂ng):高墳。

[12]宅兆:墓地。

[13]阡(qi佟n):墓道。

[14]孔:孔子。防:春秋時魯國地名。

【譯文】

古代士人與貧民的家裏,死了人超過一個月才安葬,後來天子、諸侯以下的,都到三個月才安葬,在時間上何等寬鬆!這是因為一些被陰陽先生所迷惑的人,不切實際地追求富貴,借前人已經腐朽的屍骨,圖謀後人不可預料的顯貴虛榮,愚蠢到了極點啊!又有人分析送葬年月的利害,評判房屋分布的吉凶,長者幼者互相猜疑,不可以調解,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甚至有超過數世而沒有獲得葬身之地的。活著的人住著高樓大廈,死去的人墳墓破敗不堪。

捫心自問,能容忍還是不能容忍呢!如果說風水可以依據,寧願遲一點下葬也沒有危害,那麼為什麼相地看風水的迷信職業者們,他們高談闊論,好像確有其事,但詢問他們的身家,大都貧寒簡陋,而且有的一生艱難,甚至餓死在道路上的呢?難道是為人謀劃就工巧而為自己謀劃就笨拙了嗎?唉!也該醒悟了。我小時候也常常拿來一些地理書籍,考察推究多年,如果一定像他們所說:“龍穴砂水,左右印托,十全無礙,方成吉壤。”那麼數千百年以來,古人都選擇完了,哪裏還會有遺留下來的空地留給後人呢?我曾經看到大江的北岸,古墳累累,附在一起安葬的多則數以百計,少的也有數十座。問他們的子孫,雖然有貧寒的,難道就沒有富貴的嗎?

原來並不是一墳一塚,始說有吉而沒有凶。所以,大凡做兒女的,應當知道暴棺是不孝的,入土才為安定,不必遠求,隻應該事先訪察。

或者在臨近的山河處,還有遺留下來的空穴;或者在祖宗墳墓旁邊,都可以葬棺。根據自己的力量量力而行,選擇合適的就采用,審視容納的地方,確定墳墓的向背,磚應該堅固而灰土應該深厚,建築宜牢固且植樹應該圍在四周,雕刻碑文並舉行祭儀,題寫死者的牌位並歸入廟堂,死者墳墓安葬好了,沒有比這更大的善事了。如果要到處尋覓好的地方,廣泛探求大地,那麼漢代、秦代遺留下來的墳墓,雜草叢生,荒無人煙。唐朝、宋朝的許多陵墓,會成為狐蹲兔伏的地方。

六朝的舊墓保存在哪裏呢?五代的新墓道又在哪裏呢?難道帝王的預卜選擇反而比貧民百姓還不如嗎?至於朱母遷葬在兩處,孔子父母合葬在魯國“防”這個地方,選取它們來比較,誰得誰失呢?即使是先儒也有不足追隨的啊!

【評析】

暴棺不孝,入土為安。如何安葬死者,作者對一些具體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並運用具體事實批判了風水先生的唯心論與封建迷信。全篇閃爍著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光輝。

六、祭祀篇

【原文】

古人祭先,士以三鼎[1],大夫五鼎,等威有辨,非可僭也[2]。但牲牢物產[3],南北異宜,酌而用之。祭菜則羊、豕、雞、魚之屬,五品為常。果物則棗、栗、桃、圓之類,八色為準。隨地隨時,盡人可辦。第所商者,古不祭墓,而近世春秋兩祭,概在先塋,從之則失禮,違之則不情。斟酌其間,或於春秋祭墓,冬夏祭祠[4]。祭墓則遵時俗之通例,尊卑遠近,合九族以共將[5]。祭祠則效考亭之成規[6],高、曾、祖、親,分四代而同享,於理於情,庶兩無礙[7]。獨是墳多族眾,值祭維艱,輪流則貧者難支,糾分則吝者多卻。經久之法,莫如祭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