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4章 鄭燮家訓(2)(3 / 3)

讓自己的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自然容易形成做人待人的基本態度,長大了絕不會去做那些魚肉百姓的事情。

特別要指出的是家書抄寄的四首五言絕句,都是深刻反映農夫、蠶婦悲苦酸辛的千古傳誦的名篇。一個知縣老爺,“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偏偏挑選了這樣一些詩句讓兒子學唱,使人深切地感受到鄭板橋的心與勞動人民的心是相通的。

恃才傲物不可取

【原文】

吾壯年好罵人,所罵者都屬推廓不開之假斯文。異乎當世恃才傲物者之罵人:動謂人不如我,見鄉墨則罵舉人不通[1],見會墨則罵進士不通[2];未入學者[3],見秀才考卷,則罵秀才不通。既然目空一切,自己之為文,必能遠勝於人,詎知實際非特不能勝人[4],反不如所罵之秀才、舉人、進士遠甚。所為不反求諸己,徒見他人之不通。自己傲氣既長,不肯用功深造,而眼高手低,握管作文,自嫌弗及不通秀才,免得獻醜,索性擱筆不為文,於是潦倒終身,永無寸進。

餘壯氣傲氣亦盛,而對於勝我者,卻肯低首降伏,見佳文,愛之不肯釋手,雖百讀不厭,故能僥幸成名。然亦四下鄉場,始得脫穎而出,亦為傲氣所阻也。至今思之,猶如芒刺在背。

爾資質鈍,賴李師辛苦栽培之力,得以冠年入場[5],初試原為觀場計,李師與我,皆不望爾一試成名。不過有此一度經驗,下屆入場,便老練而不起恐慌,一試不售[6],奚可即出怨言?隻須自知文字不佳,下帷攻苦,既有名師指導,進步較易,苟火到功深,取青紫易如拾芥矣[7]。細思吾言而力行之,予有厚望焉。

——節錄自《鄭板橋集》

【注釋】

[1]鄉墨:鄉試答卷。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

舉行的考試,應試者為各府、州、縣學的生員,鄉試合格者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

[2]會墨:會試答卷。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舉行的考試,各省舉人應試,中式者為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3]入學:明清兩代稱通過童生試為入學。童生試亦稱小考、小試,一般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依次通過即取得生員資格,通稱“秀才”。

[4]詎:豈;何。

[5]冠年:古代男子二十歲行成人禮,結發戴帽,因稱二十歲為冠年。

[6]售:賣,引申為考試得中。

[7]青紫:漢製丞相、太尉金印紫綬,禦史大夫銀印青綬,後以青紫代指貴官、高官。

【譯文】

我年輕的時候喜歡罵人,但罵的都是些附庸風雅其實不通的假文人,不像現在那些自恃才高、盛氣淩人的人罵人。現在這些人動輒說別人不如自己,見鄉試墨卷罵舉人不通,見會試墨卷罵進士不通;沒有入學的,見秀才考卷又罵秀才不通。既然目中無人,自己寫文章想必一定遠遠勝過他人,誰知實際上非但不比別人好,反而遠不如被他所罵的秀才、舉人、進士。

所作所為從不反省自己,看到的隻是別人的不通。自己傲氣越來越盛,不肯下工夫學習深造,眼界很高,實際水平很低,提筆作文,自己也擔心不如那些不通的秀才,免得丟醜,索性擱筆不寫,於是終身潦倒,永遠沒有半點進步。

我壯年時傲氣也很盛,但對於真正比自己強的人則甘拜下風。見到好文章愛不釋手,百讀不厭,所以有幸取得功名。但也四次參加鄉試,才得脫穎而出,這也是受到傲氣影響的結果吧。至今想起來,還像有芒刺紮在背上,心中痛苦不安。

你的資質駑鈍,全仗李師的辛苦栽培,才能在二十歲時參加科舉考試,初次應試原為見見世麵,李師與我並不指望你一試成名。不過有了這一次經曆,下次進入考場,就有了經驗,不會過於慌張,怎麼能一次沒有考中,就生出怨言呢?隻要自知文字不佳,閉門苦讀,又已經有名師指導,進步就比較容易,如果火候到,工夫深,取得官位是十分容易的。仔細想想我的這些話,下工夫去做,我看你還是很有希望的。

【評析】

這封家書著重指出恃才傲物、動輒罵人的危害。鄭板橋回想自己壯年時也喜歡罵人,雖然所罵的都是些貌似文雅其實不通的假斯文,對於真正勝過自己的人還是從心裏佩服,但也還是阻礙了自己的進步。至於現在那些恃才傲物者罵人,就可以說是百無一是了。這種人目空一切,眼高手低,見人就罵,從不反求諸己,結果終身潦倒,永無寸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