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8章 章學誠家訓(1 / 1)

【撰主簡介】

章學誠(1738-1801),字實齋,號少岩。浙江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清代著名的史學家。一生精力用於講學、編修方誌和著述,所著《文史通義》與唐代劉知幾的《史通》並稱史學理論名著,倡“六經皆史”之說,主張把治經引向治史。另著有《校讎通義》,後人輯有《章氏遺書》。

為學須專一

【原文】

夫學貴專門,識須堅定,皆是卓然自立,不可稍有遊移者也。至功力所施,須與精神意趣相為浹洽[1],所謂樂則能生,不樂則不生也。昨年過鎮江訪劉端臨教諭[2],自言頗用力於製數,而未能有得,吾勸之以易意以求。夫用功不同,同期於道。學以致道,猶荷擔以趨遠程也,數休其力而屢易其肩,然後力有餘而程可致也。

攻習之餘,必靜思以求其天倪[3],數休其力之謂也。求於製數,更端而究於文辭,反覆而窮於義理,循環不已,終期有得,屢易其肩之謂也。夫一尺之捶,日取其半,則終身用之不窮。專意一節,無所變計,趣固易窮,而力亦易見絀也。但功力屢變無方,而學識須堅定不易,亦猶行遠路者,施折惟其所便,而所至之方,則未出門而先定者矣。

——節錄自《文史通義外篇》

【注釋】

[1]浹洽:融洽。

[2]教諭:元、明、清縣學教官。

[3]天倪:天邊;天際。

【譯文】

為學貴在專門,識見必須堅定專一,都要能卓然自立,不可有一點遊移不定。至於工夫力氣用到什麼地方,須與自己的精神興趣相符合,這就是說高興去做就做好,不高興做就不必去做。去年我到鎮江拜訪劉端臨教官,他說自己對術數很用功,但沒有什麼收獲,我勸他更換一下。用力的方麵不同,目的都是為了懂得法則道理。求學以獲得學問的道理,就像挑擔子走遠路,多次休息和交換肩膀,然後才會力量有餘,到達目的地。攻讀學習之餘,要坐下來仔細思考一下,以求事物細微的初始,這就等於挑擔子坐下來休息一會。

研求術數,不妨換一下去研究文辭,再反複去講求經義,探究名理,這樣循環不停,最終一定會有心得收獲,這就等於挑擔子不斷換肩。一尺長的木棍,每天截取它的一半,終身用不完。專心一個方麵,沒有變化,興趣固然容易枯竭,力量也容易感到不足。但用功的方法可以不斷變化,隻要做到學識堅定不要輕易更改,就像走遠路的人,走法可隨自己決定,但方向則是出門之前就先定下了的。

【評析】

章學誠在篇中以挑擔子走遠路作比喻,指出學習的目的要堅定不移,而內容和方法則可多種多樣,必須與自己的精神意趣相融洽,否則就會對學習產生厭惡感。這種觀點既是經驗之談,又富有辯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