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5章 嚴複家訓(2)(1 / 3)

[17]虎頭:晉顧愷之小字。啖蔗:《世說新語·排調》記顧愷之食甘蔗,先從尾起。比喻境況逐漸好轉。

【譯文】

你四弟嚴璿的確可愛,他不僅忠厚、老實、勤儉、不自滿、不虛假,像你所說的,而且為人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金先生經常為他的小兒子嘔氣,每次都要稱讚我們家老四,他的稱讚一點也不過分。像嚴璿這樣的子弟,在今天的社會裏已不多見了。況且,以後他一定以書法聞名於世。對此,還在他七八歲時,我就這樣說過了,現在他的品性、才華越發顯露出來。以後他能做出怎樣的成就,誰也估計不到。他的字落筆之法雖然與古人差別很大,但這不是毛病,在他長大以後,自然就會改變。仲永二詩早已收到並讀過,弢庵來我處時他也看過,認為寫得不錯。你說它們有點滑(指浮而不實),這樣說不無道理,但我要問你,詩要怎樣寫才會被稱之為滑呢?我認為,所謂“滑”,是指那種隻有浮辭濫調,而無實在內容的詩作。一首詩,隻要有真意,便算不得滑;假如作者沒有實在的思想內容,那他學蘇軾寫出的詩是“滑”,學黃庭堅也難免“滑”,結果將是江西詩派中又多了一篇令人難以卒讀的壞作品罷了。

三首五律詩,我已略加評定給你寄去,可以仔細看看。看《近思錄》

很好,但此書不是胡亂翻翻就看得懂的,不是那種下工夫去讀書的人,就不明白作者所言所說的真實思想是什麼。二十四史定購後尚寄存在商務印書館,因為我還未定居下來,所以不曾將書取回。你打算在七年之中將二十四史和英文世界史通讀一遍,誌向的確不小!如果真能實踐你說過的話,那麼在當今世界、中國內外,你大概是獨一無二的了。但我恐怕你未必真能付之於行動!然而我細細想想,這件事做起來也不難。民間有這麼一句諺語:天天走,不怕路有千萬裏。

可見,隻要有恒心,哪怕是七級高塔,最終也有合頂的一天。但這項學習任務必須在三十歲以前完成,四十歲以後,即使盡力去做,也是無用的。因為,隨著人事的瑣碎和複雜,人的記憶力逐漸減退。我自五十歲以來,看的書也並不少,然而今天仍留在腦子中的,哪有一丁一點呢?那些還留在腦子裏的,依然是我少壯時所研讀過的書籍。我兒你真有這種誌向,希望你現在從中國的前四史讀起。讀書方法是:先讀《史記》,繼而讀《漢書》、範曄的《後漢書》,最後讀《三國誌》,似乎不如先讀陳壽的《三國誌》,再讀範曄的《後漢書》;先讀班固的《漢書》,再讀司馬遷的《史記》。這就是顧愷之所說的倒吃幹蔗。

你以為我的建議怎麼樣?

【評析】

嚴複在這封家信中告誡三子嚴琥:學習就像走路一樣,隻要堅持天天走,就不怕路有千萬裏;學習又像修高塔一樣,隻要有恒心,哪怕是七級高塔最終也會有合頂的一天。尤其要珍惜青少年時光,要在少壯之時打下牢固的知識基礎。這既是經驗之談,更有科學的總結,讀之令人受益非淺!

世上隻有認真讀書、求取知識才算真正事業

【原文】

我近來因不與外事,得有時日多看西書,覺世間惟有此種是真實事業,必通之後而後有以知天地之所以位[1]、萬物之所以化育[2],而治國明民之道,皆舍之莫由。但西人篤實[3],不尚誇張,而中國人非深通其文字者,又欲知無由,所以莫複尚之也。且其學絕馴實[4],不可頓悟[5],必層累階級[6],而後有以通其微[7]。及其既通,則八麵受敵[8],無施不可。以中國之糟粕方之[9],雖其間偶有所明,而散總之異[10]、純雜之分[11]、真偽之判[12],真不可同日而語也。近讀其論《教訓幼稚》一書,言人欲為有用之人,必須表裏心身並治,不宜有偏。又欲為學,自十四至二十間決不可間斷;若其間斷,則腦脈漸痼[13],後來思路定必不靈,且妻子仕官財利之事一誘其外,則於學問終身門外漢矣。學既不明,則後來遇惑不解,聽熒則妄[14],而施之行事,所謂生心窘政[15],受病必多,而其人之用少矣。

——節錄自《嚴複集》第三冊《書信》

【注釋】

[1]位:使安於其所。《禮·中庸》:“天地位焉。”此處作“形成”解。

[2]化育:自然生長和長育萬物。此處作生長規律解。

[3]篤實:忠厚老實;實在。

[4]馴:順服;漸進。實:實在。

[5]頓悟:佛教稱直聞大乘,行大法不離此生,即得解脫,即證佛果為頓悟。此處引申作突然領悟、理解講。

[6]層累:層層積累。階級:一級一級地提高,此處作循序漸進解。

[7]通:領悟,達到。微:幽深;精妙。此處作主題思想講。

[8]八麵受敵:形容麵臨各種各樣的攻擊、責難。

[9]方:比擬。

[10]散:散漫;紛亂。總:條理;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