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臨:臨摹。歐:指唐初書法家歐陽詢,他的字可見於傳世碑刻九成宮醴泉宮等。柳:指唐代書法家柳公權,其善楷體,結體勁媚、瘦健。
圭峰:指《圭峰碑》,即定慧禪師碑,裴休撰並書。
【譯文】
孩子你年歲還小,初次離開自己的親人步入社會,我和你母親也很掛念你。我們不但擔心你的衣食住行,還知道你一定會感到種種不快。隻是男子漢都應誌在四方,人情世故,都是學問,所以我們不得不讓你盡早離開我們,從今以後到生活中去曆練一番。看起來今天的當務之急,對於你來說還不僅僅是進學校、學科學。
你在學校,每個月都有生活費,倒不必過於節儉。如需購買必用物品,可以到鋆哥那裏去支領所需數目。
一個人生活在世上,本應當愛惜自己的名譽,但也不必把外在的東西看得過重,以致約束了內心思想的自由。大體上來說,自己的一切言論行動,都要合乎於道理,不要隨波逐流、迎合世俗。旁人的議論,哪能作為自己行動的準則呢?他人要譏笑於你,隨他譏笑去吧!
現在國內無論是哪種學校,都不是學習真正的中國古典文學的好地方,要學習這方麵的知識,必須去家塾學習。遺憾的是你以前不曉得高度自覺、用功學習,導致今天竟不得不半途中斷古文的學習,現在看來已無法可想了。
隻要你自己用功讀書,肯多看書,到時候自然會達到博學多識的境地,對此你不必過於擔心。
你學書法,師法趙孟和《靈飛經》等,本來不錯。但你的字的字體結構,頗有些散漫,照這樣學下去,恐怕難有進步。我認為,你必須先臨摹一下歐陽詢、柳公權和《圭峰碑》一類字帖,把字體寫得蒼勁、遒緊才行。
【評析】
嚴複在這封家信中告誡四子嚴璿:作為男子漢,要誌在四方,人情世故,都是學問,所以必須到生活中去曆練一番。嚴複在篇中著重提到的“不徒課堂科學,為今日當務之急”;“愛惜名譽,不可過於重外”;“一切言論,宜準於理,勿隨幹俗”等等,都是於今也適用的經驗之談。
有誌之士當以救世立業為自己的目標
【原文】
汝自受室以後[1],精爽變易[2],大異童冠[3],尤於文字見之,但尚不足於Concentration[4],故多訛字,如來書“辛苦”則作“幸苦”,“艱辛”
則作“艱幸”,不自知也。前一緘寫“萼”字作“蕚”字,書亦無此字。閉門索句,甘苦固非朋輩所與知,而非經一番戛戛其難之候[5],終身沒出息矣。
吾於文字頗知荼蔗[6],往往自輕己作,鹹輒棄去,不以居今之日,時異往古,有誌之士,須以濟世立業為務,不宜溺於文字,玩物喪誌;又薄身後之名,所以存稿寥寥,他日不足災梨棗也[7]。
——節錄自《嚴複集》第三冊《書信》
【注釋】
[1]受室:結婚;娶妻。
[2]精爽:精神。
[3]童冠:年將及冠的童子。指少年時。
[4]Concentration:集中;濃縮;濃度;淘汰。
[5]戛戛:形容困難而費力。
[6]荼蔗:即苦甘。
[7]梨棗:過去多以梨木、棗木刻版印書,故以梨棗代稱書版。
【譯文】
你自從結婚以後,精神發生變化,與少年時代大不相同,在文字方麵表現得尤為突出,但還不善於淘汰(辨字選詞),所以書信、文章中頗多錯別字,如來信中把“辛苦”寫成“幸苦”,把“艱辛”寫成“艱幸”,你自己還不知道寫錯了。前一封信中,把“萼”字寫作“蕚”,書上也沒有這個字。閉門構思文章,其中的甘苦實在不是朋友們所能想象的,但不經過這樣一番艱苦努力,一輩子是不會有所出息的。
我對於寫作時的甘苦得失比較了解,我往往不把自己的作品看得很重,寫成之後便棄之不顧。並認為,生活在現在這個時代,與古時候完全不同,一個有誌之士,應當以救世立業為自己的目標,不可以沉溺於寫寫文章,作作詩,這是玩物喪誌!我對於身後之名看得很輕很淡,所以留下的書稿寥寥無幾,看來這點書稿當不會給書版業造成災患。
【評析】
嚴複在這封家信中告誡三子嚴琥:書信、文章中錯別字較多,必須引起注意;一個有誌之士,當以救世立業為自己的奮鬥目標,不可以沉溺於寫寫文章、作作詩;不要把身後之名看得很重。篇中不僅把指教落到實處、有感而發,而且還能把自己擺進去,以身作則,隻有這樣把身教、言教做得恰到好處,子女才能有長進。
暑期外出旅遊能增加知識活躍身心
【原文】
學問之道,水到渠成,但不間斷,時至自見,雖英文未精,不必著急也。所雲暑假欲遊西湖一節[1],雖不無小費,然吾意甚以為然。大抵少年能以旅行觀覽山水名勝為樂,乃極佳事,因此中不但怡神遣日[2],且能增進許多閱曆學問,激發多少誌氣,更無論太史公文得江山之助者矣。然欲興趣濃至,須預備多種學識才好:一是曆史學識,如古人生長經由,用兵形勢得失,以及土地、產物、人情、風俗之類。有此,則身遊其地,有慨想憑吊之思[3],亦有經略濟時之意與之俱起[4],此遊之所以有益也。其次則地學知識,此學則西人所謂Geology[5]。玩覽山川之人,苟通此學,則一水一石,遇之皆能彰往察來[6],當為何物。此正佛家所雲:“大道通時,雖牆壁瓦礫,皆無上勝法[7]。”真是妙不可言如此。再益以攝影記載,則旅行雅遊,成一絕大事業,多所發明,此在少年人有誌否耳。汝在唐山路礦學校,地學自所必講,第不知所謂深淺而已[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