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胰島素泵的應用(2 / 3)

●第四步是設定各次餐前量:當胰島素泵使用常規短效胰島素時,需提前30~60分鍾注射餐前大劑量。餐前總量常用的分配方法有2種:一是早餐前略多,早:中:晚=4:3:3,雖早餐進食少,但早餐後血糖常是糖尿病患者1天中血糖的最高點;二是均勻地分配至三餐,因中餐和晚餐進食量相對較多;近年也有人提出晚餐前量略多,因生活方式的改變,晚餐日漸成為日常生活中每天最重要的一餐。

一般而言,普通飲食後30分鍾至1小時是餐後血糖的高峰,胰島素分泌的高峰也在餐後30分鍾到1小時。隨著消化過程完成,血糖不再升高,通常在進食2~3小時以後,胰島素的分泌又重新恢複基礎狀態。正常胰島的這種隨著血糖水平而調節胰島素分泌的模式最節省胰島素,控製血糖也最有效。

▲如何調整胰島素的劑量:影響血糖的因素很多,有一些因素是可改變的,如飲食、運動等,有一些因素是不可改變的,如患者自身的胰島β細胞功能、胰島素抵抗、自身的胰島素分泌模式等。這裏所說胰島素泵畢竟是一種開環式胰島素泵,它既不會測量血糖,也不會根據血糖調整胰島素輸注,更不可能預計所需的餐前量。所以必需根據血糖監測的結果,調整胰島素的用量。在初始或短期用泵時,首先盡可能地將可變因素保持不變,再根據每個患者不可變的情況,調整治療方案。

●設定該患者的預期血糖和達到預期血糖的預留時間;

●將患者的實測血糖值與預計血糖值相比較找出差距;

●觀察該患者血糖變化的規律。

然後,確定需要調整基礎率還是餐前量:如該患者以餐後高血糖為顯著特征,則將對應該餐的餐前量增加;如整體血糖均高,以非餐後血糖升高為主,應將基礎量增加;如整體水平均高,餐後與相應的餐前相比,升高幅度在理想範圍內,提示需將基礎量增加;如餐後血糖升高遠大於允許範圍,則需將餐前量與基礎量同時增加。

▲幾種特殊情況:在劇烈運動、進食減少、腹瀉、洗澡、飲酒等情況下,血糖可能會下降,胰島素需要量減少,需要根據其預計減少的幅度、時間、時長等臨時減少基礎率,需注意使用短效胰島素時要提前1~2小時改變,速效胰島素時提前30分鍾~1小時改變。而在感染、應激、發熱、進食增加、運動減少、婦女月經期等情況下需臨時增加基礎率。

▲如何安裝

●設定胰島素泵各項參數:如係統時間、胰島素濃度、基礎率、餐前量等。

●準備胰島素:提前4~6小時從冰箱中取出短效或速效胰島素置於室溫(約25℃)下,避免因胰島素遇熱產生氣泡,阻塞輸注裝置。同時注意核對有效期。

●準備胰島素儲藥器及管道(耗材):不同類型的胰島素泵有其不同的胰島素儲藥器和管道,根據胰島素的類型、是否對泵的針頭有特殊要求等選擇合適的輸注裝置。

●預裝胰島素:使用胰島素儲藥器緩緩將胰島素筆芯中的胰島素抽吸出來,既要盡可能多吸取胰島素,避免耗材浪費,又要防止用力過大使儲藥器內塞從後方拔出,浪費整支胰島素,取下針頭,排出氣泡。連接管道,緩慢推動內塞,將胰島素灌注至管道內,直到胰島素基本充滿管道,將紙巾放於儲藥器和管道連接處,檢查是否滴漏。安裝推杆,調節其位置。

●安裝儲藥器並排氣:將儲藥器刻度麵朝向可視窗口,便於觀察胰島素餘量,將其固定。排氣直到針頭滴液。

●選擇輸注部位:腹部首選,因腹部皮下輸注胰島素吸收快而穩定,更具有可預測性,受活動的影響較少,可較好地控製血糖;其他皮下脂肪較多的部位均可以,常選擇的部位包括臀部、大腿外側上部、上臂,但必須注意盡量避免磨擦和碰撞,也不要刺入肌肉內,距離前一個部位3~5 cm。

●埋針:清潔雙手,用消毒棉簽消毒皮膚,待局部幹燥後,迅速將針頭刺入皮下,再以透明粘貼薄膜固定。

■注意事項

▲胰島素的儲藥器和管道都是一次性,不能重複使用,每當儲藥器內胰島素用完後,就應該在更換胰島素的同時更換儲藥器和管道;

▲胰島素泵的針頭一般每3天換一個部位,如果胰島素用量較大,需2天換一個部位。每次換部位時試打少許餐前量,檢查管道是否暢通;

▲住院病人每天檢查胰島素3次以上,核對胰島素基本信息,防止患者自行改動,查看輸注點是否有紅腫、出血及針頭套管脫出;

▲住院病人在進行一些特殊檢查,如X線、核磁共振或高壓氧治療時均需摘除;而在一般B超、心電圖等檢查時則不需摘除;

▲隻要注意無菌原則,沒有必要在局部外用抗菌藥膏或全身應用抗生素;

▲目前市場上的胰島素泵均具有防水功能,防水級別在IP×7以上,即表示胰島素泵直接浸泡在水下1米處30分鍾不影響胰島素泵正常運轉,因此,可以直接佩戴胰島素泵洗澡或遊泳,但需將泵用防水的塑料袋密閉,還需注意粘膠膜可能會鬆動脫落,水溫較高可能會使胰島素變性,需及時檢查泵內有無濕氣等,跳水、潛水時均不適合佩戴胰島素泵。

■常見的故障及解決方法

▲注射部位異常:注射部位的皮膚發紅或疼痛以及局部感染。臨床上發生輸注部位疼痛主訴的較多,主要表現為刺痛,行走、彎腰時明顯,也有為持續性;少數患者在注射餐前量過程中感注射部位脹痛。原因有:患者疼痛閾值較低,不能耐受疼痛;兒童或較瘦患者,皮下脂肪較薄,針頭在皮下尤其於彎腰或活動時會引起疼痛感覺;與注射技術有關:針頭方向未與皮紋平行,彎腰時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