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現在人常講,有機會要做,沒機會創造機會也要做。這就有點不妥了,我們講機會是自然顯現的,不是人故意製造的,人製造的是人的險健行為,是靠不牢的。如果自己真想創造機會,在做企業這件事上,應當是進行相應的發明創造,像我愛發明欄目上介紹的進擊達人一樣,這樣製造出來的機會才是真正可靠的,而不是讓人人為地製造出混亂。
當然,也有很多人會講政策怎麼怎麼,我們講政策也應是一種機會,但那不是自然的顯現機會,如果你真正想創業,並且希望企業能夠有相應的壽命,那麼就決不能僅利用政策的利好,還是應遵從以上的幾個原則為好。
當然,這也隻是一般的特征,但是講這些既不是讓人去人為地製造出相應的混亂,更不是讓人去投機取巧。'聖人貴因循‘,而是讓人去因應這種時機,去應運而做,這是道,是遵之則生,可生,可成,不遵則難,則敗則亡。
當然,也有人會講世上無時不有人創業,並且也肯定不會遵此為準,這就對了,這是因為人多不知此,不明此道,自然也更有人從根本上講就不是去做企業的,而是另有所圖,也就不在本書話中了。
自然世上也無時不有企業進入困境,也無時不有企業倒掉,而這其中十之八九都是因失時之凶,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凡真正做企業的,應當先明此道,開個好頭。如果頭先失了,怎麼會有善終呢?
第一節
改變自己,認識自我
我們講不管是國家還是企業,都是養大的,不是做大的。企業的大小是能力決定的,從政從商是選擇決定的,國家企業的壽命是德性決定的。人都有自已的誌向,但無論何種誌向也無非是為了尋求光明和利益,不是為了追逐黑暗和災難,這是人的天性。但就立國或做企業而言,無論是政局的社會的混亂,還是想進入的行業的混亂,應當講都是困難的時候,然而這也隻是一般人所見,對於想建功立業的人而言,則會認為是一個該出手的絕佳時機,這就是人與人的不同,差別十分明顯。這一點連孔子在早先也不明白,隻有見了老子看了易經後才知道,可是己經晚了,因此終生在當時並沒有多大作為。
當然,就創業而言,有人在這時也看到了是個機會,但總下不了決心,徘徊不前,為什麼呢?他認為自己很怎麼樣,不屑與土木之人的大眾同流,於是不僅一事無成,恐怕到頭來還會把自已弄得一無是處。
還有的人,自已秉性柔弱,也缺乏相應的條件,不會果斷處事,於是想的多,做的少。因此一生中多會有許多的後悔,也就不好講了。
也有的人自信多多,並不明白社會的人民的真正需要是什麼,總是憑自己的一廂情願去做,是沒少想,也沒少做,但多是出師不利,入於困境,又能有多大作為呢?
更有人意誌雖也堅定,目標也對,但是合夥人在很多時候很多事上不一致,多有製肘,這是不能認人,於是經常會處於兩難之境,受些幹慌張。在這種情況下,自己應當向前看,並致力於自己認為正當的事,同時向下去團結大眾,取得他們的支持,狀況就會明朗了,這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還有的人,可能或富甲一方,或有一定的財富積累,並且還想使自已更豐富些,但不願費力去做企業,轉而去進行所謂的資本運作,入股市,買彩票,這就不明智了,根本不知道這是在給他人做嫁衣,你是不是太過精明了?
自然,有的人自己想做,並且也有這個能力,可是身邊沒有可用之人,這就是德性問題了,人不會德人,沒有幾個赤膽忠心的死士,想做事業,並且成功,恐怕就難了。。
因此,人能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施展自己的抱負,在世上幹成件大事,那不是想不想的問題,而是自已的德性決定的,在這一點上,智慧才華並不太重要,德性有了,麵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