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機到了時,就又能抓住,並給於相應的擁護和支持,做到乘時而進。這應是人不撥的德操,最能看到一個人的能為。同樣的,即使沒有險難,當自已無名無位時,也應這樣,能做的,願意做的就做,不高興做的也不要免強,信念堅定,不放棄理想,不動搖意誌。
當有了寸進,有了一定的名聲和地位,則又應有所戒懼了,並且更應致力於德行的修省,言必求誠,行為舉止一定嚴謹,對邪念總是防微杜漸,對人有了貢獻也不去自誇,以博大的胸懷和德行去感化天下。
人每天所說所做的,換種說法,就是進德修業,講求的是誠信,並且也隻有誠信才能增進品德,這樣積累的效果就產生了功業。知道自已要達到的目標,並且又能全力以赴,這樣的人才能把握機遇,並且也可以與他探討事物微妙的變化,知道何時可以前進,並且毫不猶豫。知道何時應當停下,並且斷然終止,才能保持相應的分寸,把事情處理得恰當。這樣在處於領導地位時,不會驕傲,為人部屬時,不會憂忿,更能自強不息,因應時機,知道警惕,雖然在危險的情況下,也不會有過失。
人或在上位,或在下位,不會一成不變。但是無論上位下位,都不去做邪惡的事。或者前進,或是後退,雖也沒有一定的規律,但是切記不要脫離了大眾。自己所作的一切,都應是為了把握時機而行動,所以應當不會有災難。
當自己誌向得以施展時,千萬不要忘了家人,忘了曾經幫助自已,抬舉過自己的人。聲調相同,才會彼此呼應,產生共鳴,氣息相同,才會互相吸引。水向低處流,火往高處燃,雲隨龍吟而起,風應虎嘯而生。聖人的感應,使萬物自然相應。以天為本的,則親附於天,自然會不斷向上發展;以地為本的,則親附於地,就會逐漸向下紮根。這就是世上萬物各依其性,各聚其類的自然規律。
當然,任何東西在世上存在的時間久了,都會自然地背離天道。高高在上,實質上沒有地位;雖然高貴,但沒有實權,再繼續下去,後果自然凶險。
我們又講了一通大道理,說它大,實在大,說它小,人都懂。但是不去細心體認,又實在不能懂。然而想做大事業,又必須得懂,不付諸行動,紙上談兵更無成。我們不妨換一種方式,淺顯地再表達一下。
我們說以上所講的根本,在於人能通權達變,權是權宜,不是權力,權術。權宜是根據麵對的情勢,應當怎麼做,不是自己想怎麼做。變是自無而有,是以前可能沒有那麼做過,現在則必須那樣做。但是這根本又在於能秉持正氣,什麼是正氣?正氣就是乾的太和之氣,乾彖曰:'保合太和,乃利貞。'就是無論做什麼事,怎麼去變,都應當保持這種和合之氣,才利於事之幹。和就是和諧,和氣,和同,隨和。就是與人與物,親親熱熱,與人為善,不相嫉惡,與物相宜,不與相忤。明白人事無常,善惡無常的道理,不用絕對的觀念和眼光去看人看事看物。
和同就是與人同,與物同,就是講禮貌,論道德,善風俗,通物情。與人與物同喜同憂,愛護環境,保護生態。當然這同也隻是大致同,實際又應是同中求異的,既不要求人與已全同,也不為同而自失自我,力爭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用其所長,不見其短。
隨和就是不認死理,不教條,不固執,不死搬硬套,這樣就能與時俱進,不失時宜,得時之利,就地之光,不為所害。
合則是合群,合德,合誌。合群就是不清高,不孤僻,不獨斷。易曰:人以群分,方以類聚。這不僅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共生現象,也是萬物遵守的普遍規則。一個人再能,既不可以獨生,更不會擁有什麼事業。因此要合群,盡力和大眾保持緊蜜的連係,最低能做到順以相保。
合德,德就是得,是得利,不是得害,天下萬物是天下人共有的,要使眾樂樂,不要獨樂樂,因此要有偉大的事業,就要把大眾在物質上和精神上的需求,當作自己需求一樣,去操持,去滿足。
合誌,就是聚合人心,固結眾誌,想他人所想,做他人所欲,使眾人高興,這樣人就可以忘其勞,忘其死,眾誌成城,所向無敵。因而人應無休止地去體認天心,體察民意,領略物情,無休止地去製禦自己心知的作用,去進行及時的變化,盡量保持多的和合之氣,這樣,進可以造福天下,退可保自身無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