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骨質疏鬆症、缺鐵性貧血以及肥胖症等疾患正侵害著廣大女性的健康。研究表明,此類疾病的發生與飲食營養有著密切的聯係。因而,為了維護身體健康,防止各種疾病的侵擾,在日常生活中就應當遵循一定的飲食原則。
1.日常生活應遵循哪些飲食原則?
(1)食物多樣、穀類為主
人類的食物是多種多樣的。各種食物所含的營養成分不完全相同。除母乳外,任何一種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素。平衡膳食必須由多種食物組成,才能滿足人體各種營養需要,達到合理營養、促進健康的目的,因而要提倡人們廣泛食用多種食物。穀類食品、麵包和其他含有完整或粉碎的大麥顆粒的食品,有減少患心髒疾病危險的功效。大麥能降低人體總膽固醇水平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如果每天吃100克大麥麩,能有效降低人體血漿中膽固醇和糖的濃度。
(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
蔬菜與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蔬菜的種類繁多,是胡蘿卜素、維生素B2、維生素C、葉酸、礦物質(鈣、磷、鉀、鎂、鐵)、膳食纖維和天然抗氧化物的主要或重要來源。我國近年來開發的野果如獼猴桃、刺梨、沙棘、黑加侖等也是維生素C、胡蘿卜素的豐富來源。
有些水果維生素及一些微量元素的含量不如新鮮蔬菜,但水果含有的葡萄糖、果酸、檸檬酸、蘋果酸、果膠等物質又比蔬菜豐富。紅黃色水果如鮮棗、柑橘、柿子、杏等是維生素C和胡蘿卜素的豐富來源。薯類含有豐富的澱粉、膳食纖維,以及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我國居民10年來吃薯類較少,應當鼓勵多吃些薯類。
含豐富蔬菜、水果和薯類的膳食,對保持心血管健康、增強抗病能力、減少兒童發生幹眼病的危險及預防某些癌症等方麵,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3)常吃奶類、豆類或其製品
奶類除含豐富的優質蛋白質和維生素外,含鈣量較高,且利用率也很高,是天然鈣質的極好來源。牛奶和奶製品幹酪中含有一種叫CLA的物質,能有效破壞人體內有致癌危險的自由基,並能迅速和細胞膜結合,使細胞處於防禦致癌物質侵入的狀態,從而起到防癌作用。牛奶中所含的鈣能在人體腸道內有效破壞致癌物質,使其分解改變成非致癌物質,並排出體外。牛奶中所含的維生素A、維生素B2、維生素D等對胃癌和結腸癌都有一定的預防作用。酸牛奶中含有一種酶,能有效防止癌症患者因化學療法和放射療法所引起的副作用。
大豆中富含磷脂,是一種天然營養活性劑,是建築聰明大腦的重要物質。由於人的大腦20%~30%由磷脂構成,所以多食富含磷脂的食物比如大豆,可以提高人的記憶和接受能力。此外,大豆磷脂中含磷脂酰肌醇、甾醇等營養素,可增加神經機能和活力,有較好的保健功能。此外,大豆中富含大豆異黃酮,是大豆生長中形成的一類次級代謝產物。由於是從植物中提取,與雌激素有相似結構,因此稱為植物雌激素,是天然的癌症化學預防劑。大豆異黃酮能起抗雌激素作用,降低受雌激素激活的癌症如乳腺癌的風險,而當婦女絕經時期雌激素水平降低,異黃酮能起到替代作用,避免潮熱等停經期症狀發生。
(4)吃適量魚、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葷油
魚、禽、蛋、瘦肉等動物性食物是優質蛋白質、脂溶性維生素和礦物質的良好來源。動物性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更適合人體需要,且賴氨酸含量較高,有利於補充植物蛋白質中賴氨酸的不足。肉類中鐵的利用較好,魚類特別是海產魚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有降低血脂和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動物肝髒含維生素A極為豐富,還富含維生素B12、葉酸等。但有些髒器如腦、腎等所含膽固醇相當高,對預防心血管係統疾病不利。
肥肉和葷油為高能量和高脂肪食物,攝入過多往往會引起肥胖,並是某些慢性病的危險因素,應當少吃。
(5)食量與體力活動要平衡,保持適宜體重
進食量與體力活動是調控體重的兩個主要因素。食物提供人體能量,體力活動消耗能量。如果進食量過大而活動量不足,多餘的能量就會在體內以脂肪的形式積存即增加體重,久之發胖;相反若食量不足,勞動或運動量過大,可由於能量不足引起消瘦,造成勞動能力下降。所以需要保持食量與能量消耗之間的平衡。三餐分配要合理。一般早、中、晚餐的能量分別占總能量的30%、40%、30%為宜。
(6)吃清淡少鹽的膳食
醫學調查表明,鈉的攝入量與高血壓發病呈正相關,因而食鹽不宜過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人每日食鹽用量以不超過6克為宜。日常飲食中鈉的來源除食鹽外還包括醬油、鹹菜、味精等高鈉食品,及含鈉的加工食品等。應從幼年就養成吃少鹽膳食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