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新農合,蘭西縣某村的劉大爺就笑得合不攏嘴。2009年7月,劉大爺得了急性左額葉腦膜瘤,從縣醫院轉入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救治。經過近1個月的治療,於8月末治愈出院,總共花醫療費3.9萬元。9月1日,他在蘭西縣農村合作醫療辦得到報銷款1.74萬元。劉大爺由衷地說:“黨的惠農政策就是好,咱農民無論得了大病小病,都有新農合‘扛’著。”

一開始劉大爺對參加新農合也不是很理解,覺得自己身體挺好的,一年到頭也很少得病,每年交這些錢有點虧,可是住院的經曆讓他徹底改變了原來的看法。如今,劉大爺明白了新農合用大家的“小錢”辦個人的“大事”的道理,使他真正感到看病不再是難題,領會到了參加新農合的重大意義和實惠,認識到了新農合就是“農民健康的保護傘”。

以往農民最怕得病,許多村民有些小病就挺著,得了大病,麵對高昂的治療費用寧可不治,“小病挺、大病等”的現象時有發生。這種怕得病的心態村裏的外出打工村民感受最深,他們都說:幹一年掙點錢,得場病就花沒了。現在新農合政策讓農民消除了後顧之憂,減少了得病治療的支出負擔,減少了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雙城市村民關奎義家去年花了9萬多元蓋起了三間大磚房,這在村上本不是什麼稀奇事,但了解關家的人都說:沒有新農合,關家蓋新房還得往後拖幾年。

據村民介紹,關奎義一家這兩年不太順當,先是老爺子關奎義腦出血,治病花去幾萬塊錢,再就是關奎義的小孫子先天性心髒病,手術也花掉了幾萬元錢。正當關家一籌莫展的時候,市裏合管辦在審核了關家爺倆治療情況後,按照新農合報銷規定,給關家報銷了近兩萬元治療費用,讓關家渡過了難關。同時,聽說按照市裏新農合報銷政策,外出打工的可以異地看病、回家報銷,關家的三個孩子就分別去了大連、哈爾濱打工,康複後的關奎義還和老伴幹起了皮鞋代加工的活兒。兩年下來有了些積蓄,看到房子破舊了,家裏人就湊錢蓋起了新房。

2009年,我省新農合參合人口達1370萬人,參合率為95.7%,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7個百分點,共計籌資13.9億元,全年補償758.8萬人,受益率達55.4%。

2010年,我省要求各統籌地區農民參合率達到98%以上;最低籌資標準提高到人均150元;推廣就醫“一卡通”,在80%以上的統籌地區,實現醫療費用即時結算(結報),患者隻需支付自付的醫療費用;已參合的孕產婦在享受人均300元住院分娩補助同時,繼續享受新農合補償、報銷政策;為2500例貧困白內障患者開展複明手術,並落實每人800元的補助政策。我省有條件的地區可以適當增加政府補助和個人繳費水平。要求各地結合當地農民純收入的實際情況,科學製定封頂線,適當降低住院患者的起付線。在以往慢性病補償的基礎上,探索門診大病的補償模式,讓大病報銷的比例高於門診統籌的比例。對連續參合的農民要在報銷比例上有所提高,原則上每年增加2%以上,5年一個循環。

2010年3月,黑龍江省衛生管理部門規劃製定了2010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有關工作方案,黑龍江省、縣(市、區)兩級政府將拿出8億元資金,確保“新農合”工作有效運轉。其中,新增提高最高補償上限,開展優勢補償,政府幫助貧困人口、五保戶、低保人群及農民工參合等項內容。

根據方案,從2010年開始,中央財政對全省參合農民按60元標準補助,地方財政補助標準相應提高到60元。全省補助標準為省級財政補助51元,縣(市、區)財政補助9元。農民個人繳費分成兩個標準,原則上200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000元以上的按40元的標準收取,6000元以下的按30元的標準收取。

據了解,2010年,全省各統籌地區縣域外就醫實施統一補償標準,即縣域外省、市級定點醫療機構的報銷比例為30%,封頂線為4萬元,起付線為500元。農民到縣域外縣級以上沒有定點的醫療機構就醫按15%予以報銷,封頂線1—2萬元,起付線500元。農民經省級、市級定點醫療機構轉診到上級或其他醫療機構的,仍按照30%比例報銷,封頂線4萬元,起付線500元。按照目前製定的標準,黑龍江省農民的大病補償最高上限將達到農民年收入的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