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戰爭史裏,軍刀代表“軍魂”的意義遠大於武器的作用,尤其是短軍刀。蔣介石贈予黃埔軍官學校畢業生每人一把中正劍,刃上刻有每個畢業生的名字,外裝刻“親愛精誠,複國雪恥,成功成仁,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期學生畢業紀念,校長蔣中正授”。由於當時國家財力有限,製作水平不及歐美,但所代表的精神是劍在人在的“軍魂”,於今而言其文史價值不言可喻。俄羅斯前總統、現任總理普京在總統任內也曾頒贈短刀給平定車臣動亂的立功軍人。可見軍刀不分中外都代表著軍人至高無上的精神與榮譽。
提起日本軍刀,很多人錯誤地將其和武士刀混為一談,其實軍刀和武士刀是日本刀中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因軍刀在近代戰爭中發揮有一定作用,因此本書將日本軍刀單列一章,以使讀者對其有清晰地了解。
軍刀與武士刀的刀身造型與長度基本類似,但其概念、所用的材質、製造工序、刀裝及實用性有以下區別:
概念不同:武士刀是指德川幕府江戶時代之前日本武士所使用的日本刀;而軍刀指日本明治維新後西式化的軍隊所使用的日本刀。
刀身製造工序和所用材質的不同:武士刀按傳統製刀工序製成,用玉鋼及庖丁鐵兩種軟硬不同材質搭配而成(詳細內容參照本書“刀身製作方法”一章)。而軍刀的材質采用近現代工業用鋼,製刀工序也較傳統武士刀省略許多,是將現代鋼材錘打出武士刀的造型,刃口多數以人工置入油淬火而成(武士刀是用水淬火)。
刀裝的不同:武士刀大多配有傳統手工製造的各種刀裝或置入白鞘裏。而軍刀在明治維新初期,刀裝多數仿自西式指揮刀的外裝;1934年以後,軍刀的外裝仿自日本古太刀裝的造型。
設計的不同:武士刀使用時重心平穩,速度快,刀身具有較高的彈性,刀鋒較銳利。而軍刀刀身笨重,用刀速度遲緩,重心難以掌握,刀鋒易鈍,缺乏彈性,容易造成刀身扭曲。
在近代戰爭史中,軍刀代表軍魂及尚武的精神,其次才是作為武器使用。
目前所見到的大部分日本軍刀都是1945年9月2日日本簽署投降書後上繳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軍刀的生命也隨之終結。盟軍收繳日本全國刀械,以徹底瓦解尚武好戰的大和魂,許多名刀在此期間大量外流,被美、英、加、澳等國當成戰利品或戰勝紀念品而攜回者不計其數。
當時,英國蒙巴頓將軍堅持讓所有投降的日本軍官必須在一個適當的儀式上交出他們的軍刀:高級將領向主持儀式的英國或聯邦官員移交他們的刀;中級軍官列隊將刀放在地上。這些軍刀中的一部分被作為戰利品收藏和分配,剩下的就被銷毀了。
在麥克阿瑟將軍指揮下的美國部隊雖然也進行了類似的受降儀式,但絕大部分軍刀是在占領日本後在本土得到的。這些軍刀或被收藏起來,或作為紀念品分發給在西南太平洋服役的美國軍官和海軍官員。美國官方對所獲得的日本刀的統計數據顯示,共有661621把刀被收繳上來,其中372609把刀被作為戰利品分發,或被陳列在博物館及供科學研究使用,其餘289012把刀被銷毀。
在英國、澳大利亞、中國和蘇聯戰場上繳獲的日本刀的數量不得而知,但是肯定數目也很龐大,據稱,僅泰國就收繳了11000把。
以下這些信件展現了日本人對刀的崇尚。這些信件是由曾在蘇門答臘島和馬來半島與英國軍官共事過的日本軍官所寫的。
D.S.C.羅西爾陸軍上校
蘇門答臘島ALF巴東分區指揮官
長官:
悉聞您已被任命為巴東分區的指揮官,鄙人十分榮幸地向您贈送這把刀,以表達我對您榮升高位的衷心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