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送給您的這把刀名叫“兼元”,它是得到日本刀曆史學家認可的日本刀。這把刀大約是350年前製成的,被歸類為“古刀”。“兼元”是這把刀製造者的名字,他居住在美濃國,就是現在位於中部的岐阜轄區,那是日本最為多山的地區,此人是當時一位著名的刀匠。
這把刀的形狀呈弓形,而且光澤極好。刀刃上美麗的紋飾被稱為“三本杉”,其形狀相對要窄一些,“三本杉”是這把刀最為引人注目的地方。通常提起“古刀”,我們就會想起靜謐的夜晚和深藍色的天空。鄙人希望您能夠在欣賞這把刀的時候,在領略其優雅的同時感受到武士的精神。
讓鄙人深感遺憾的是,這把刀的刀鞘稍有些破損,這是鄙人在印度前線以團長身份指揮作戰時造成的,但是這絲毫不影響刀本身的價值。
作為日本第25獨立旅指揮官,我代表蘇門答臘島中部地區的全體日本軍人,向您送上誠摯的祝賀,並願您在今後對我軍多多關照。
您真誠的朋友
(簽名)
尾本喜三雄少將
日本第25混編旅指揮官
巴東蘇門答臘1946年4月15日
注:這把刀現收藏於皇家林肯博物館。
日本中央聯絡辦公室
巴東1946年4月15日
致:地麵部隊聯合指揮官
蘇門答臘島巴東
我們將我軍第25獨立旅的40把軍刀贈送給貴方,其中大多數刀已經有大約250~300年的曆史了,它們是在前日本著名的刀匠居住區製造出來的。這些軍刀非常寶貴,其中一些甚至曾經為幕府大將軍所持有,例如孫六、岡山縣的輔佐田、邦孝和美濃的國間多夫等,因而可以稱為國寶。
自古以來,日本武士就將刀視作他們的靈魂。他們起誓的時候也通常說“以刀的名義”,這就意味著如果他們違背承諾的話,將會剖腹自殺,和刀及靈魂一起死去。他們無比珍愛和尊敬自己的刀,而且保持刀不離手。所以我們可以想象到當他們不得不和陪伴自己家族征戰多年的刀分開時,他們的痛苦會有多大。但是既然刀和主人在傳統上和精神上是一體的,盡管他們可能會暫時分開,相信他們最終還是會在一起的。
作為和蘇門答臘島中部地區聯盟軍官進行談判的代表,我謹代表這40把軍刀的主人們真誠地希望貴方及他們的新主人能夠喜歡並且尊敬這些軍刀。隻有專家才能夠正確地鑒賞它們,而且欣賞它們神秘的莊嚴感、悠久的曆史和自身的價值及技術手段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們可以說日本軍刀是日本武士精神最重要的象征。
我們將一切都拜托給您高尚的情操和紳士品格。
您誠摯的朋友
(簽名)
上校大野茂三
日本中央聯絡辦公室指揮官
從明治到二戰期間的軍刀
日本自明治維新後,以傳統方式製作的刀劍數量銳減,當時由於倡導軍國主義,急於對外擴充,為了配合軍隊的需要,日本刀以半手工半機械的方式量產,打造速度較以往快了許多,其質量雖不如古刀,但也都能達到一定的水平。軍、警、憲、政、教分別又按不同階級製作不同佩飾以表明各自的身份階級,軍刀實用者少,有實用機會者以陸軍居多。軍刀不論刀裝或刀身均仿傳統古刀,而指揮刀刀裝多仿自西洋,但刀身仍為東洋式。
日本明治三年(1870年),政府禁止百姓佩刀,翌年頒布《剪發令》及《廢刀令》。明治九年(1876年),全麵禁止佩刀,並采用漸進政策廢除舊傳統,破舊立新。隨之脫胎換骨的明治維新,使日本正式邁入現代化,並躋身世界列強。當時規定,除了軍人、警察等佩帶製式刀劍外其他一律不準,由此,古刀劍頓時失去依靠,與艦艇槍炮相形之下益發顯得無用武之地。刀工也隨之被社會淘汰,為了生活大多轉行或改作工具用刀,隻有少數專為軍方及警方鍛造軍刀。明治天皇雖然厲行西化,但明治本人也是個愛刀人士,在西化過程中仍憂心日本傳統技藝因之而衰頹,因此特別設帝室技藝員製度,延聘月山雲龍子貞一及宮本能登守包則二人為技藝員,以延續固有的鍛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