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的爆發,軍刀隨之增加,日軍發現俄軍騎兵團使用的德國蘇利根鋼製騎兵刀抵不過日本傳統古刀(許多日軍將政府配發製式軍刀更換為家傳古刀),因此日本刀的價值重新得到了認識。明治末期,全國各地刀劍研究會紛紛設立,但研究範圍僅限於日本古刀劍,新作刀劍研究風氣仍然低靡。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各地刀工競相投入生產行列,既有官方指定的兵工廠製作,也有民間作坊自行製作,一時各色各樣軍刀不一而足,質量當然良莠不齊。由於刀工人數眾多,因此許多刀工並未收錄於刀工名錄中。當時比較出名的刀工有北海道的崛井俊秀,秋田的柴田果,東京的笠間繁繼、宮田靖廣、酒井繁政、吉原國家,大阪的月山貞勝,廣島的越水盛俊,島根的川島忠善,愛媛的高橋義宗、高橋貞次兄弟,九州島的盛高靖廣等。
由於軍刀需求量突增,與軍刀相關之上下遊行業一致不眠不休地趕工,製作刀鞘、刀柄等各種配件也大行其道。其實當時戰爭形態已經完全現代化,軍艦、飛機、坦克、大炮、雷達、聲呐等已被運用在戰場上,軍刀並非主要武器,但對當時日軍而言,在戰場上使用軍刀,恐怕精神的象征意義遠大於實用價值。
就刀裝而言,軍刀分為舊軍刀與新軍刀,1934年之前生產的軍刀稱為舊軍刀,而後生產的稱為新軍刀。軍種不同,其刀裝也不盡相同,如海軍新軍刀的外裝多為黑色,外鞘材質多為蜥蜴皮、鮫皮或上黑色大漆;陸軍軍刀外鞘多為綠色鐵鞘或木鞘外裹皮革。在新軍刀中,1934年之後的陸軍軍刀分為九四式、九五式、九八式,三式4種型號,分別裝備於1934年、1935年、1938年及1943年。
就刀身而言,二戰期間的軍刀大致分為三類,包括純手工刀、半手工刀、純機械製刀。純手工刀指依古法鍛造;半手工刀即刀刃未經折疊鍛打,以現成鋼材打造刀形後,刀刃口仍經過淬火程序;機械製刀則以現成鋼材打磨刀形而已,刀身既未經折疊鍛打,刃口亦未經過淬火,隻是外表具備刀形,而其內涵則無細致做工,依日本刀製作傳統角度而言,這種刀應該稱不上“刀”,而隻能叫做“鐵棒”。
未曾鍛煉的刀身沒有韌性,而未經淬火的刃口則易卷,若與真刀對砍立遭摧毀,因此“鐵棒”是經不起考驗的。“鐵棒”早在明治、大正時期(我國清末民初)大量外銷歐美,當裝飾用刀。當時外國人隻知道日本刀外表精巧華麗,尚未了解日本刀鍛煉過程之奧秘,鑒賞知識付之闕如,因此對於刀劍價值的判斷隻看刀裝。有些原始刀裝已損毀,隻剩刀身,他們又將刀身配上拚裝的刀鞘與刀柄,外行人極易將之誤認為古刀,而殊不知收藏古刀的重點在刀身,刀裝其次。“鐵棒”經過專業研磨與整理,雖每把仍光可照人,鋒利異常,但隻有經過鍛煉與淬火才具備收藏價值。
至於二戰期間日本生產及使用的軍刀及指揮刀是否值得收藏,則見仁見智。好古刀者排斥軍刀,好軍刀者不懂古刀。筆者認為軍刀有其收藏價值,即使非古代作品但仍具時代意義,因年代不久,好軍刀刀身與刀裝皆需完整,內外品相都需俱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