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認為,超新星爆發後在脈衝星周圍形成由拋射物組成的環狀結構,進而形成行星。
不知什麼原因,脈衝星身邊的行星有時離其母星極近,就像一個永遠需要媽媽抱著的孩子。2001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天文學家就在飛馬星座裏發現了一顆距離自己的“太陽”最近的行星(其“太陽”也是一顆脈衝星)。這顆公轉周期隻有3.5天的“熾熱木星”,距離自己的脈衝星隻有約700萬千米,而在我們的太陽係裏,距離太陽最近的水星與太陽的間隔也有5800萬千米。
這樣的“親密接觸”對這顆行星的命運來說可不見得是一件好事—近1000益的高溫使這顆行星正在以每秒1萬噸的速度進行著飛快的“質量虧損”,氫和其他物質像彗星的尾巴一樣,散入宇宙空間。
由於這些圍繞脈衝星運轉的行星不斷地受到高能射線的轟擊,這行星上也不可能存在生命。那些離恒星太近的行星連自己都保不住,更不要說產生生命了。
看來,要找到適合生命生存的行星真的很不容易,2004年,天文學家又在獵戶座觀測到了新的行星,竟有18顆之多。令人驚奇的是,這18顆行星居然像孤魂野鬼一樣在宇宙中漂蕩,沒有自己的母星。天文學家起先懷疑這些天體是不是行星,他們研究了這些天體的能量輻射譜線,確信它們是冰冷的,具有一般行星的溫度。另外,對這些天體的質量進行的估算也表明它們處在一般行星的質量範圍之內。也有科學家認為,這些天體可能是小而冰冷的褐矮星,但是,根據以往的天體觀測經驗,18顆褐矮星聚集在如此小的空間裏幾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這些天體真是行星,這將對傳統的行星形成理論構成挑戰。一般認為,行星是圍繞新生的恒星轉動的氣體和塵埃凝結而形成的。但是,最新發現的這些具有行星特征的天體似乎有著各自不同的身世,它們都是在不同地方、不同時間各自獨立形成的。它們是如何形成的,還有待科學家們進一步探索。
在這樣一個沒有“太陽”照耀的行星上恐怕也不會有生命存在吧。
這麼多新的行星類型都不存在生命,那就接著找下去吧。沒想到沒找到生命,卻找到了意想不到的珍寶!銀河係的部分行星的星體表層下竟然藏有幾千米厚的鑽石層!
像地球、火星、金星這樣的太陽係行星,主要由矽氧化合物組成,但也含有一定的碳元素,在壓力下會形成部分碳化物,如石墨或者一些微小的珍貴鑽石。而當銀河係裏某些恒星係統的氣體含氧過少、含碳卻過多時,這些恒星係統中形成的行星就不再主要由矽化物組成,而是由碳化物和石墨組成,這樣的行星就成為碳行星。一些碳行星表麵可能有一層很厚的石墨,但在地殼深處,濃縮的石墨在碳行星內部的高壓下變成鑽石,在行星內部形成幾千米厚的鑽石層。
如果誰能占有這樣的行星,那就發大財了。可惜的是這樣的行星由於多半位於銀河係中心,那裏的射線風暴極其猛烈,即使是簡單的生命大分子也會被破壞殆盡,因此也沒有生命存在。龐大的鑽石礦藏隻能等到將來人類進行星際探險時去開采了——當然還要想辦法躲避射線風暴的侵害。
“超級地球”是否存在
已經發現的這100多顆行星令人失望,它們都沒有生命存在的跡象。難道出了太陽係,就沒有生命的落腳之地嗎?這應該是不可能的。但如果生命存在,他們又會躲在什麼樣的行星上呢?
首先,行星的母星最好是像我們太陽這樣的中年恒星。我們現在找到的行星,其母星不是脈衝星就是雙星係統,都不適合生命的生存與發展。
其次,按照天文學家的看法,生命要想在地球之外的其他星球上存在,那麼這個星球極有可能擁有同地球相似的固體表麵,相似的質量體積等。但迄今為止,在太陽係外發現的行星基本上都是氣態行星,並不適合生命棲息,而且比地球平均都要重上百倍。
那麼,人們為什麼還如此熱衷於尋找氣態行星呢?因為通過氣態行星有可能發現類地行星。我們的太陽係中有8大行星,每顆行星的運行軌道都相當穩定,但假如去掉其中一顆行星,那麼所有的行星軌道都會亂套。同樣,在許多外星係裏,新發現的氣態行星軌道也驚人的穩定,這就預示著在那些氣態行星附近,也很可能有其他類地行星。
2004年,歐洲天文學家首次在太陽係外發現了類似地球的岩石行星。這顆被稱為“超級地球”的行星,是迄今在太陽係外發現的136顆係外行星中質量最小的一個,據推算質量相當於地球的14倍,圍繞恒星公轉一周的時間隻相當於地球上的9天半。初步分析顯示,新發現的“超級地球”很可能與地球、火星、金星和水星類似,是一顆由固體岩石構成的行星。它的外部有大氣層包裹,大氣質量大約為行星質量的1/10。雖然這顆“超級地球”因為與其圍繞的恒星距離太近,造成表麵溫度極高而不適宜生命存在,但它的發現表明,在太陽係外尋找到新的真正類似地球的行星,也許隻是時間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