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地覆天翻(三)(1 / 1)

就在元璋要離開白蓮教總壇時,徐壽輝叫住了他。

徐壽輝道:“兄弟今有何打算?”

元璋道:“我欲與兒時兄弟一起回鄉裏創業,組建一支軍隊。”

徐壽輝道:“你在我這裏做一個大將軍豈不更好,為何要費神費力做那種事?”

元璋看著眼前這位忠厚樸實的兄弟,他從心裏是看不起徐壽輝,但卻很感激徐壽輝。歎了口氣道:“人各有誌。就當我朱元璋天生就不是那種享福的命吧。”

元璋想了想道:“兄弟,我且問你。你在這可過得好?”

徐壽輝道:“我在這做皇帝。手下有一幫好兄弟,且還有彭祖,劉將軍輔佐我。我每天上朝回宮,皇後楊九如都早送晚迎。人生如此,還有何求?”

元璋道:“兄弟真是好福氣。想不到白蓮聖母如此冷豔之人,也會對你情有獨鍾。”

徐壽輝聽到這裏,立即眉飛色舞地講起來。

原來就在朱元璋走後不久。彭祖、鐵臂鄒兩人請他前去議事,讓他拜楊九如為師,研習曆任教主留傳下來的蓮花刀法、蓮花移形換影步、蓮花綾功中的前兩種。

兩人朝夕相對,況且兩人都是男俊女貌,徐壽輝竟然是日久生情,但卻不敢表露出來。而意外的是彭祖知曉此事後,非但不反對,而且還極力從中攛合。

有一天,楊九如心中苦悶手執白綾在水池中練習蓮花綾功,這種功夫乃是女子所練,功夫若是練到爐火純青,配合蓮花移形換影步,可站立在水池中蓮葉上練習。那天,楊九如練完後心中有所思,對著水中的影子不禁傷感淚下。歎自己青春韶華,丈夫早逝,兒子也不知身在何處,卻要在這寺廟中青燈黃卷了此餘生。當時想著想著,心裏萬念俱灰,將那功力慢慢散開,人就慢慢地降入水中。

徐壽輝本來那時在外麵悄悄地看,待看到楊九如是要自盡,不覺大驚失色。立即翻牆進來,不顧一切地跳入水中。而徐壽輝竟然忘記了自己是不識水性的人,入水後沒有救起白蓮母,自己卻讓水給灌暈了。最終還是白蓮聖母用白綾將他從水中救起。兩人出水後衣衫盡濕,白蓮聖母看起來竟然有一種別致的風情。徐壽輝當時一動情,大著膽子將白蓮聖母的玉手捧在手心,向她表達愛意。白蓮聖母先是百般推脫,徐壽輝聲稱若是楊九如不肯,自已必然會跳入這湖中以死表明心跡,說完這話,他當真就往湖中湖中跳,楊九如果真拉住了他……

徐壽輝道:“兄弟,分開許久了。你還是孤身一人麼?可有意中人?”

元璋笑道:“不瞞大哥,我也卻有意中人了。她是郭元帥的義女馬婉,她待我有情有義,我永遠都不會忘了她對我的好,我這輩子非她不娶了。”

徐壽輝拍著朱元璋的肩膀道:“兄弟,願早日能完成大事。你我也好早日過上安穩日子,願你我共勉。”

元璋心中想到:徐兄弟啊,你是一個大好人,卻非要錯居皇帝之位。皇帝有那麼好當麼,如果真要當皇帝,我肯定會比你做得要好。

想到這裏,元璋自己也嚇了一跳,怎麼會有這種念頭呢?真是荒謬。

元璋又想到了那個身長逆毛的陳友諒,當即問道:“徐大哥覺得陳友諒此人怎麼樣?”

徐壽輝道:“如彭祖所言,陳將軍乃是個識大體的豪傑,當世之英雄。”

元璋搖頭道:“依小弟拙見,此人文武雙全,麵帶殺氣,頗具心機,乃當世之梟雄,兄弟不可不防。”

徐壽輝道:“兄弟乃是豁達之人,怎麼如此度君子之腹呢?”

元璋本來想還說些什麼,但想到那次徐壽輝對陳友諒仗義執言感激的樣子,終究什麼也沒有說。卻意味深長地說了一句:“兄弟你那把龍吟劍可是隨身帶麼?”

徐壽輝不解道:“平日相伴身邊,晚上置於案頭。兄弟何出此言?”

元璋道:“我記得此劍鑄成時,鐵臂鄒說過‘若與此劍長久相伴,可以人劍互通,劍知人心,人如劍魂’,大哥是個做大事的人,切記不要忘了須得劍不離身。”

第二天一早,元璋揮手辭別了徐壽輝,帶著自己的幾個兄弟,跨馬揚鞭,一路直奔,在屬於自己的大路上馳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