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恰當的績效評價是激勵約束機製的前提(1 / 1)

自從現代企業采取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離的方式開始,如何合理確認收入與成本、如何準確核算利潤、如何公平評價管理者經營成效始終是困擾人們的難題。即便是相同的經營結果,基於不同的財務會計原則核算,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從而將經營者的行為引導到不同方向上去。①因此,公平合理的績效評價體係是建立有效激勵機製的前提。

與一般工商企業相比,銀行經營管理有其特殊性。銀行是以資金借貸活動為主要業務載體,因而不可避免地要承擔客戶到期不能歸還貸款的風險。從嚴格意義上說,銀行所發放的貸款“能否產生效益、產生多大效益”都必須在貸款全部安全回收後才能準確核算。如果要在貸款安全回收之前評價貸款發放效益,就必須將貸款無法回收的風險考慮在內。

沒有充分反映風險的銀行利潤核算的結果並不可靠,更無法反映銀行利潤的質量高低。簡單來說,同樣是獲取100元的會計利潤的貸款,承擔1元風險敞口的和承擔10元風險敞口的大不一樣。

從實踐看,對銀行的利潤核算必須充分考慮其所麵臨的預期損失和非預期損失並采取不同方法加以調整,這樣才能比較科學合理地評價銀行經營管理水平的高低。

調整預期損失的方法已經相對成熟,通過合理計提貸款、債券投資等主要銀行資產的減值準備就可以實現。非預期損失無法用計提減值準備的辦法進行調整,必須依賴科學的資本計量。由於銀行常常麵臨非預期損失,必須為此儲備足夠的資本,以防止風險事件爆發造成的衝擊。銀行資本由股東提供,股東不會免費提供資本,他們需要獲得一定的回報。

①例如,一家企業年銷售商品額500萬元,年末核算時發現,全年現金減少10萬元、應收賬款增加100萬元,其餘資產不變。按照權責發生製核算,這家企業盈利90萬元;按照現金收付製核算,則虧損10萬元。如果這家企業按現金收付製核算,下一年度,管理者將不再賒銷商品,企業的現金可能增加並且沒有應收賬款,但是銷售額可能低於500萬元,經營規模擴張受到抑製。

因此,銀行開展的業務所麵臨的風險越大,就需要越多的資本儲備,資本占用越多的部門(或分支機構)就必須支付越多的“資本使用費”。因而,隻有在扣除資本使用費之後,才能計算出風險程度不同的各項業務收益率,才能比較風險調整後的資本收益率(RAR0C)的高低。隻有這樣才能獲得銀行經營績效的科學評價基礎,也隻有在此基礎之上,我們才能說,“承擔1元風險敞口的100元利潤”比“承擔10元風險敞口的100元利潤”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