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個性是文化生命之源(1 / 1)

任何一個銀行、任何一家企業都會有自己的文化,形成企業內部認同的價值觀、核心理念、行為規範、識別係統。但文化是否能夠為銀行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是否能夠成為銀行競爭力的源泉,是否能夠形成銀行特有的文化影響,關鍵在於這種文化是否具有銀行個性特征,是否適應外部環境的發展變化。

個性化經營是銀行企業文化形成、生存的基礎。文化是上層建築,是銀行經營管理的體現。經營中缺乏特色、缺乏個性,文化也不可能具有個性化特點。

同仁堂是一家傳統產業領域的企業,它能夠持久經營300多年,形成自成一格的企業文化,關鍵是經營采取了“炮炙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經營方略,並能夠持之以恒,與同業形成了顯著差別,這是同仁堂個性文化形成的基礎。

個性化銀行家是銀行文化形成個性特征的源泉。銀行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銀行家個人文化素養的映像。在企業創設初期,創始人的行為特征往往是企業文化的基礎,比如華為的狼性文化特征反映了任正非的經營思想,聯想文化帶有柳傳誌的個人色彩;持續經營階段,繼任者往往是企業文化新元素的注入者,比如美國通用電氣的韋爾奇大力推行六西格瑪管理,在市場定位上采取數一數二的策略,在被迫創新之前提前創新,這些經營思想都深深影響了通用電氣的企業文化。

戰略差異是個性銀行文化的重要體現,當前中國幾大商業銀行的戰略嚴重趨同。有人用“工行下鄉、農行進城、中行上岸、建行破牆”來形容大型銀行戰略趨同的特征。每一家大型銀行都要成為公司個人業務全麵發展、商業銀行投資銀行綜合經營、境內境外市場同步開拓的銀行。除了標誌以外,一般客戶很難區分這些銀行之間的區別。戰略趨同必然導致文化趨同,其結果必然導致銀行喪失長久的競爭力。

銀行的戰略差異受大股東的影響。一方麵,大股東要鼓勵支持不同銀行形成自己的戰略特色、文化特色;另一方麵,大股東要尊重銀行的戰略差異選擇,不能把自己的偏好強加給銀行。這是形成個性銀行文化的必要條件。

個性文化是銀行創新和傳承的核心內容。沒有差異就沒有文化創造,就沒有傳承。創新,是一種與現有情況不同的改變,熊彼特指出,創新包括五個方麵,新的產品、新的市場、新的技術、新的工藝和新的組織形式。這五種創新都需要一定的文化氛圍和環境。

20世紀,美國是全球創新的主要來源地,計算機、互聯網、芯片等革命性創新全部來自美國。美國之所以能夠保持持續創新,鼓勵個性張揚的文化、允許甚至鼓勵差異是重要的內在基因。企業同樣如此,美國通用電氣的發展曆史就是一部創新史,發明天才愛迪生創立了愛迪生電燈公司,這是通用電氣的源頭,此後通用電氣還發明了X光管、鎢燈泡、高頻交流發電機、渦輪螺槳發動機、激光、超聲4D成像、火星觀測太空船等一係列劃時代的技術,正是這種創新能力讓通用成為美國曆史上最成功的企業。個性文化成為創新的土壤,也是傳承的基本內容。喪失了個性,也就喪失了自我,喪失了優勢。

個性文化成為創新的土壤,也是傳承的基本內容。喪失了個性,也就喪失了自我,喪失了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