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保健方法是使雙腳保持幹燥和清潔。如果是汗腳,應勤換鞋襪,也可以用一些幹燥劑。若證實已被黴菌感染,可以選用抗黴菌藥物進行治療。較常用的有克黴唑軟膏、達克寧霜等。
雞眼
雞眼是指各腳趾之間(通常在第四趾和第五趾之間)的皮膚軟增厚,或在骨突出部位上的皮膚硬增厚。它們呈錐形,錐尖壓入腳部組織,壓迫神經末梢,產生疼痛。
足部出現雞眼後,可以用水楊酸藥膏治療,或者去醫院行手術切除雞眼。千萬不可自己剔除雞眼,以免引起感染。
為了預防雞眼的形成,平時應穿合適的鞋子,減少對雙腳突出部分的擠壓,也可以在腳上應用雞眼墊,或在鞋內放泡沫塑料的襯墊來預防雞眼的形成。
嵌甲
趾甲附近的軟組織壓迫趾甲邊緣(通常是大趾甲),或趾甲修剪不當,皆會導致嵌甲。如果嵌甲的部位受到感染,使腳趾腫脹,就會產生疼痛。
治療時,先將膿腫刺破,充分引流出膿液,然後用中藥浸泡患足,並服用抗生素。
藥方:蒲公英30克,野菊花30克,地丁30克,金銀花15克,連翹15克,大青葉15克。用水煎熬後,去渣浸泡患腳。
足跟骨刺
腳後跟疼痛,通常是由足跟部筋膜的炎症或增生的跟骨壓迫周圍組織而引起的。持續長時間站立或行走的人常有這種症狀。
產生這種症狀後,應盡量設法減輕足跟骨所承受的壓力,從而減輕疼痛,緩解症狀。也可以用腳後跟踩擀麵棍或按摩棒,反複推碾,對該症狀的緩解有良效。或者用川芎30克研成細末,裝布袋內踩於足跟下,有利於症狀的緩解。
槌狀趾
一個腳趾(通常是第二個腳趾)固定在一個彎曲的位置上,稱為槌狀趾。槌狀趾的趾尖及其彎曲部位,由於經常與鞋發生摩擦,就可形成胼胝。通常女性患槌狀趾是因為穿太短或太緊的鞋或彈力襪,引起腳趾下彎又上蹺所致。
因此,穿合適的鞋襪可以預防槌狀趾的形成。一旦形成槌狀趾以後,應穿特製的並有襯墊的鞋,以減輕對槌狀趾的擠壓。當腳趾的畸形引起疼痛或喪失活動能力時,應進行外科手術治療。
胼胝
胼胝是人體某一部位(通常在足部)由於長期受壓或摩擦,導致該處皮膚變厚所致。當腳的足弓向下塌陷的時候,會在腳掌部位形成胼胝,產生槌狀趾和拇囊炎。通常,這種腳病可以通過穿著合適的鞋來預防。
可用40%的水楊酸藥膏治療胼胝,藥膏上麵覆以氈墊,以免胼胝再受壓力。對於婦女來說,如果走路姿勢不適當,並把腹部壓力加在雙腳上,那麼穿矯正鞋是避免胼胝形成的唯一方法。
拇囊炎
拇外翻拇囊炎主要表現為大腳趾內側出現一個硬的骨節,並伴有紅腫、疼痛,皮膚變厚變硬等。有些人拇外翻較嚴重但並無明顯的不適;有些人拇外翻並不很嚴重,但可出現疼痛、腫脹、皮膚紅熱,甚至出現破潰。
經常穿尖頭的高跟鞋,容易使腳趾變形,大腳趾可能持久地向內傾斜,擠壓其他腳趾,甚至大腳趾會重疊到第二腳趾上,最終引起拇囊炎。因此,應改穿能夠支撐足弓的合適的鞋子,以防止對拇囊產生不必要的擠壓。
神經痛
該病變多見於中年婦女,其產生的主要原因是,通向腳趾(通常是第三趾或第四趾)的神經上長出小瘤,導致神經受壓,從而引起疼痛,並可放射到腳趾。有時在第三或第四趾上還可以摸到這種堅硬的小腫塊。
神經痛發病初期,隻有當身負重物時才產生疼痛。到後期,即使休息時,這種疼痛也不能緩解。一般來說,服用阿司匹林可以緩解疼痛。但這種藥物易損傷胃黏膜,引起胃出血。因此,產生神經疼痛症狀後,最好去醫院診治,聽從醫生安排,以免發生意外情況。
足蹠疣
足蹠疣生長在腳底上,其皮膚明顯增厚。治療的關鍵是除去這種足蹠疣而盡可能不留下傷疤。因為留在腳上的傷疤又可以形成新的隱患,有時可能比原來的蹠疣更痛。
形成足蹠疣後,可以用水楊酸藥膏來治療,每天換藥幾次,數星期後疣就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