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足浴法
足浴注意事項
水溫不宜過高,以免燙傷皮膚,特別是老人與兒童。
浴足次數可根據情況靈活掌握,以每天1~2次,每次20~30分鍾為宜。
采用藥浴時,每劑藥可使用2~3天,每次使用前將藥液加溫即可。
飯前、飯後或過饑、過飽均不宜進行中藥浴足。
藥浴時,密切觀察,如有皮膚不適,出現過敏症狀,則應立即停止使用。
患有心髒病、高血壓和出血性疾病者,一般不適合中藥浴足。
對於潮紅滲出性皮膚病者,應禁用藥浴療法。
足部暖浴法
用39~50℃的溫水泡腳,水量應沒過踝部,並適當用力按摩腳趾,揉搓腳心。浴足全過程可持續加入熱水,以保持適度的溫度。注意水溫不能過高,防止燙傷。
暖浴法能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和睡眠,能增強機體新陳代謝,增進食欲,防治便秘等。尤其是冬春季節,對預防感冒、鼻炎、哮喘、小腿抽筋、心腹痛等都很有益。
足部涼浴法
將雙腳踝部以下浸入約15℃的涼水中,洗浴後用力揉搓雙腳,直至足部皮膚發紅並感覺溫暖為止。
冷水浴能興奮神經,刺激心血管功能,強壯體質,提高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不僅能夠預防感冒以及各種疾病,還能夠預防和延緩下肢關節的衰老性變化。
幹搓足浴法
溫水洗足後,用兩手執幹毛巾兩頭,置於足底來回搓動,至足心發熱為止,兩足交換進行。治療時間和足浴時間不拘,每次洗腳後均可施用。該法能夠強壯五髒六腑,補虛強身。
春季足浴法
春季足浴法的重點是,在浴足後用雙手交替按摩湧泉、承山、足三裏等穴位,以起到升陽固脫、促進髒腑氣血運行的作用,從而增強足浴的效果。
夏季足浴法
夏季常采用中藥足浴法,特別是對“香港腳”尤為適宜。常用藥方包括苦參、土槿皮、蛇床子、地膚子、白蘚皮、百部、川椒、防風等。具有祛風、殺蟲、止癢和較強的抑殺真菌的作用。
另外,也可用1%的蘇打水浴足,水溫在40~50℃之間。可以活氣血,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增進皮膚血液循環。但動脈硬化或心髒病患者不宜使用這一足浴方法。
秋季足浴法
將葛根30克、白扁豆90克、車前草150克,共煎水3000毫升,去渣取汁,倒入盆中,待冷卻至35℃左右時,把腳泡在藥水中,並不時加入熱藥水,保持藥液的溫度,浸泡1小時左右。此法治療濕熱泄瀉的效果顯著。
冬季足浴法
臨睡前,用40℃左右的熱水浴足,邊洗邊泡,同時不斷用手按摩雙腳,以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消除疲勞和睡眠。
另外,可以用中藥煎湯浴足。例如,用甘草、芫花各15克,水煎取汁,待冷卻至40℃左右時泡腳,可以防治凍瘡。或用茄子枝葉熬水洗腳,可以控製凍瘡的發展。
家庭常用浴足液
當歸幹薑浴液
幹薑、黨參、當歸各50克,附子15克,吳茱萸25克。將以上材料加入適量水,煎取汁液,待溫度適宜後浸足,能行氣活血,暖身祛寒。
荊芥防風浴液
羌活、獨活、防風、荊芥各50克,紫蘇葉25克。將以上材料加入適量水,煎取汁液,待溫度適宜後浸足,具有辛溫解表、祛風防感冒之功。
川芎白芷浴液
川芎、白芷、辛荑花、蒼耳子、蒿本各50克。將以上材料加入適量水,煎取汁液,待溫度適宜後浸足,具有溫肺通鼻、止眩暈之功效。
丁香胡椒浴液
丁香、胡椒各25克,澤蘭、益母草、赤小豆各50克。將以上材料加入適量水,煎取汁液,待溫度適宜後浸足,能溫腎祛寒,利水消腫。
蔥薑汁浴液
將等量的蔥白和鮮生薑切碎搗爛,按1:3比例浸入95%的酒精中,浸泡一周後,取汁液浴足,能通陽解表,溫中行氣,適用於風寒引起的感冒、頭痛等症,以及因受寒而引起的腹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