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為什麼要牢牢守住漢字? (4)(2 / 3)

日本國立國語研究所室長宮島達夫,曾經發表過一份有趣的研究報告,題目為《從芥川獎授獎作品看漢字的將來》,報告對《文藝春秋》發表的作品作了調查。從第一回獲獎者的石川達三小說《蒼氓》到第九十四回獲獎者米穀文子的小說《過越之祭》中,取出千字文來比較漢字字數的變化,並以5年為一個單位。結果是:

1935年—1940年(昭和十—十五年)是 340個漢字。

1941年—1945年(昭和十六—二十年)也是340個漢字。

1946年—1950年(昭和二十一—二十五年 )是345個漢字。

1951年—1955年(昭和二十六—三十年)是318個漢字。

1956年—1960年(昭和三十一—三十五年)是266個漢字。

1961年—1965年(昭和三十六—四十年 )是263個漢字。

1966年—1970年(昭和四十一—四十五年)是285個漢字。

1966年—1970年(昭和四十六—五十年)是281個漢字。

1971年—1975年(昭和五十一—五十五年)是270個漢字。

1976年—1980年(昭和五十六—六十年)是275個漢字。

從上可看到,漢字使用最少的年份是1961年~1965年,從這以後就沒有減少過,這是為什麼?宮島的解釋是1950年(昭和二十一年)的當用漢字是1850字,而1976年(昭和五十六年)的當用漢字是1945字。這是日本保守化的言語政策使得漢字在作家筆下仍然是“修養”和“有識”的象征。

1973年(昭和五十三年),是日本漢字史上必須要記住的一個年份。這年的年底,日本誕生了第一台文字處理機(日語叫ワープロ),當時的價格是630萬日元,現在看來真是天價了。雖然用文字處理機隻能顯示1850個漢字,但這在當時已經是相當卓越的努力和貢獻了。由此可見,這台文字處理機的誕生,對日本漢字的恒定化起到了何種重要的作用。筆畫再多的漢字,隻要一輸入就出來了。如“鬱”(うつ)這個字,如果沒有打字機的話,有多少人能正確地書寫?而在日本患這種“鬱病”(憂鬱症)的人又特別多,這就苦了精神科的醫生,所以他們也隻能用假名表示病名。再有“顰蹙”(ひんしゅく)這個詞,中文表“皺眉頭”之意,但日本人與“買”搭載一起,變成“顰蹙を買う”(討人嫌),這是個使用頻率很高的短語,如手寫的話豈不麻煩。但打字機也有打字機的問題,組合不好會出笑話,如“單身赴任”能組合成“單身不妊”(因為日語讀音都一樣)。一個人單身在外工作,當然是不會妊娠的了。再如日本的五官科叫“耳鼻咽喉科”,但文字輸入時會跳出“耳鼻淫行科”的詞語,那就非常黃色了,原因也在於讀音相同。

從文字處理機再到電腦打字,沒有幾年的時間。但漢字的處理能力在飛躍,達到了6500字左右。這個數字是日本“常用漢字”的3倍,是文字處理機漢字的3.5倍。即便如此,還有很多漢字無法表現。如中國六朝時代的“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的“嵇”字,用日語電腦輸入就出不來,這苦惱了研究六朝文學的日本研究家。再如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著名的《般若心經》,雖然隻有270個漢字的短小經典,但日語電腦打字,就有兩個字無法表現。這些都是日本人玩漢字有趣的地方。

(十七) 店員募集 若幹名 近日開店

第一次去日本旅遊的中國人,都有這樣的感覺,就是不用學日語也能遊遍日本。因為有漢字。

哲學家西田幾多郎《善的研究》中經常出現的概念是“絕對矛盾的自己同一”。不懂日語的研究者仍然可以對這個概念發表長篇大論。

有一料理店招聘廣告中的文字:“店員募集 數名 近日開店。”即便是去日本第一天的留學生,也會前去應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