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屬於準死呢?因為出家者他們專念的是修行開悟,不生產任何東西,也不結婚,遵守戒律而終其一生。為什麼不生產任何東西呢?因為所謂生產,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就是在製造罪孽,與清淨就無緣了。為什麼不結婚呢?因為結婚生子欲望也就無從抑止,就與寡欲無緣了。正是因為出家修行者能做到世間之人所做不到的事情,所以世間之人要感謝他們的專念,送物品、食物、金錢給他們。佛教用語就叫布施。也就是承蒙得到你的恩惠的思考方法。因為是他們承擔了更為苦難的事情。如釋迦時代對出家者有著嚴格的規矩。出家者的財產隻有三件東西:牙簽、茶碗和衣服。牙簽是為了刷牙,茶碗是為了托缽,衣服有三件,一件是穿,一件是替換。一件是鋪在地上睡覺用。這三件衣服,在那個時代叫“糞掃尿衣”。表明其顏色像黃色的糞便一樣。現在和尚們的黃色袈裟承襲了這款顏色,為什麼用黃色?是為了裹屍用,因為不管多少次的洗刷,都不會褪色。
在日本,第一位出家的天皇是平安時代的聖武天皇,但當時並沒有稱他為“法皇”。有記載的第一位被稱為“法皇”出家的天皇是宇多天皇。出家—死—轉生,這是連接了原始的蒙昧?還是日本這個極東島國人的特殊思考法的表現?
(五) 為什麼最後的瞬間要飲水?
人在快要死的時候,往口裏送點水,叫“末期之水”,這來自日本人的共食信仰。日本人確認共同體的一個方法就是有食共飲。而人死後,什麼東西都不能吃了。所以將自己喝過的水,給彌留之際的病人再喝上一口,具有最後告別的意思。實際上在這個時點,奄奄一息的病人已經不能喝水了,隻是形式上用介草的葉子沾點水,在蒼白幹澀的嘴唇上點一下而已。這個設想是與送別會是一樣的,隻不過在送別的宴會上是用酒來代替水。
讓快死去的人含上末期的水,這個風習的根底還在於魂靈不滅這個宗教意識。死後將去另一個世界。但即便去了另一個世界,魂靈也不會消失,還存在與活人心心相通的可能性。所以作為同一共同體的一員,在肉體消亡的最後瞬間,與我們共同舉行飲水的儀式。
國家不同,風俗習慣不同,做法也不同。不一定都是水,有的是用鹽、有的是燒香、有的是用香粉塗於掌中等。這些不同的方法都是對將要死去的人表示的一種心情。在日本,則是從共食習俗出發,舉行的是末期之水的儀式。這個儀式現在還在繼續,以表示對死者出旅的送別,並確認連帶的魂靈,共食信仰等。
重危病人的呼吸間隔拉長,心電圖熒屏顯示脈拍在走弱,沉默的空氣彌漫著搶救室。
決定性的最後瞬間,終於來了。
日本的醫生會怎麼說?
肯定先說:“ご臨終です。”
然後再說:“午前一時三分でございました。”
宣告完死亡的時間,醫生低下頭。以求得家屬的理解,因為醫生最怕病人死在他手裏。
這時的語言是最小化的。語言以外的空間和時間由空氣來支配。這個場合的空氣是什麼?是宗教的嚴肅性?不是,或許是聚集在病床前的親朋好友們各種不同的思慮。
在確認了死亡之後的第一個儀式是什麼?就要將死者頭朝北安置。這個習俗由來於佛教。據說其開祖釋迦牟尼在圓寂之時,采用的睡姿就是頭朝北麵。
(六) 日本人為什麼接受了火葬?
現在日本人死了,都是什麼葬?99%以上都是火葬。有土葬、海葬的嗎?可以說基本沒有。
日本的火葬開始於何時何人?一查曆史,原來是從天皇開始的。而且是從女天皇開始的。她就是生於公元645年死於公元702年的持統天皇。持統女帝是個強勢的執政者,是個厲害的女掌權者。她有兩個厲害:一個是權力欲厲害,一個是性欲厲害。但是她也有三個延續至今的經典做法:一個是伊勢神宮每二十年遷宮一次的“式年遷宮”是從她開始的,一個是日本天皇即位必須要舉行的一個重要的祭儀——大賞祭也是從她開始的,另一個就是火葬,日本的火葬也是從她死後開始的。
日本最古老的詩歌總彙《萬葉集》中,就有不少詠唱初瀨山和佐保山的火葬詩歌。日本的淨土真宗是鼓勵火葬的宗派。最初的火葬當然是野燒。就像印度錫克教一樣,在眼麵前看著焚燒遺體。在沒有石油的年代,需要大量的柴薪。真宗的寺廟設置了“火屋”、“三味所”等火燒場所。由於火力很弱,往往是傍晚點火,到拾骨為止要到第二天的早上。江戶時代的火葬樣子,小林一茶在《父親終焉日記》中有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