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個佛教徒很多的國家。前麵已經說了,佛教和火葬有很深的關聯。“荼毗”是佛教用語。意思就是火葬。佛陀也是荼毗,所以火葬信仰也就很意識化了。
佛陀在死(涅磐)接近的時候,有一段與弟子們的問答。
弟子問:尊高的佛陀,修行完成者的遺體如何處理才好?
佛陀答:弟子嗬,你們將修行完成者的遺骨供養(崇拜)作一般的處理即可。
這“一般的處理”是個什麼概念不清楚。但有一點,從佛陀的言行來觀察,是不希望舉行隆重和盛大葬禮的。
但是弟子們還是違背了佛陀的心願。他們沒有把佛陀的遺體悄悄處理。而是舉行了盛大的葬禮。或許是佛陀的影響力太大。或許是佛陀入涅磐要讓世間廣為周知,起到布教的作用。之後佛教在曆史上的發展,與這次葬禮不無關係。
日本的親鸞和尚也是這樣。死前,親鸞留下遺言:我死後屍體扔到鴨川喂魚,表明了不留遺骨不建墓地的意願。但親鸞死後,弟子們還是為他建造了廟堂,這就是有名的本願寺。日後成為日本佛教史上一個重要象征。
因為是開祖,所以佛陀也好親鸞也好,都對自己的“始末”沒有對上線。
在近代日本人的意識中,死是自己完全的空無化,意味著絕對的終止符。空與無,日本人更喜歡無。無常、無心、無私、無一物、無盡藏等,日本人喜歡“無”字冠語,呈現出佛教的“無思想”。無的精神能安定日本人,無的思想不是單純的虛無主義,也不是虛無的思想,是無盡藏的能源創造出的無、是西田幾多朗的“絕對無”哲學、是基督教徒內村鑒三的“無教會主義”。日本人傳統的宗教感受性可見一斑。
《般若心經》是佛教的入門書,也是日本人死後和尚念經用得最多的版本。《般若心經》強調“空”的思想。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有名的句子。但在262個文字的短經中,“空”字隻有7字,“無”字倒有21個。對日本人來說可稱之為“無”字經。這刺激了日本人的宗教感受性,很多人喜歡《般若心經》。現在還有很多日本人抄寫經文,最多的就是《般若心經》。唱著“無”、“無”、“無”的經文,好像力量就出來了。
貫穿日本文化的無常觀,從平安時期的《源氏物語》經由鴨長明的《方丈記》、《平家物語》到蓮如的《白骨禦文章》,再到歌手美空雲雀的《像河水一樣流去》,體現出最後歸無的往生諸相,“無一物中無盡藏”。按照宮澤賢治的說法是“化為宇宙的塵埃散向八方”。
(八) 在生死之間來來往往
近年日本創生出“後期高齡者”這一概念,並推出了後期高齡者的醫療製度。
一過75歲就是後期高齡者了。自己對死的感覺更清晰了。什麼叫後期?後期就是末期的意思,末期就是臨終的意思。這正好和日本的固有概念“翁”相吻合。翁是尊重的思想。能樂《翁》中的翁,是長滿銀發相當和藹老人的麵。在日本能樂五流,元旦必定要上演《翁》劇。作為特別的節目,在新年裏祈禱五穀豐登。從人生的軌跡來看,老人才是更為接近神的階段。而能夠在神的麵前露臉的老人,也是個值得人們尊重的老人。這裏就生出尊重的觀念。在15世紀世阿彌的能樂世界裏,老人是經常出現的。《高砂》、《離波》、《屋島》、《實盛》、《忠度》、《融》、《野守》等都是老人作為主角的劇目。
日本首次進行國勢調查是在1920年(大正九年)。從1921年到1931年,日本人的平均壽命女性是46,5,男性是44,8。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是肺結核等傳染病。1950年(昭和二十五年)的國勢調查表明,女性為61,4,男性為58歲。迎來了人生60年。到2009年男性是79.59歲。女性是86.44歲。戰後60年間人生進入到了80歲的階段。這是相當快的躍進速度。“人生五十年”是16世紀室町時代日本人的壽命模型。織田信長唱著“人生五十年”,跳著《敦盛》歌謠舞,出陣桶狹間的戰鬥。這是1560年的事情。本能寺之變這位混世魔王被殺,正好是50歲還差一歲。之後日本人的老人福利都是按照人生50年來設定的。到了今天急速的長壽化,顯現出很多問題,說明對應人生80年的生存模型還沒有完全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