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日本癡呆性老人是100萬,預計到2025年為230萬。2009年的統計,65歲以上的人口數為2900萬人。75歲以上為1370萬人。65歲以上的人口超過7%以上就是老齡化社會。日本人平均壽命世界第一為83歲,男性79歲,女性86歲。65歲為老齡者,還有近20年好活。日本政府的定義是:65歲到74歲,為前期老齡者。75歲以上為後期老齡者,這就生出各種問題。
生老病死。這是佛教用語。表明人生的四苦。誰都不能逃避和幸免就是這四苦。生是明亮的世界,老病死都是暗室的世界。在西洋的感覺上,老也好,死也好都是屬於否定的對象。這種思考一直延續到現在。隻要看看西方哲學就明白了。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隻承認生,不承認死,死與生是斷絕的。不錯,他們也在為老病死而盡力,但在意識的底層,沒有考慮這個根本的價值問題。現代哲學直到海德格爾才有根本的轉向。在東洋的感覺上,情況稍有不同。日本人不僅僅是抓住死這個點,而是從生的移動這個思考點來看問題。所以死不是單純忌諱的對象,也不是逃避的對象,更不是嫌棄的對象。死是從生的世界向死的世界移動中的一個必經過程。
從事民俗學田野調查的第一人柳田國男,在《遠野物語》中寫了一個老人的共同體——蓮台野。讓60歲以上的老人都到蓮台野這個地方居住。男女不問隻要一到60歲就去蓮台野。這裏是老人生活的共同體。在蓮台野的附近有墓地。老人們每天去田地幹些力所能及的農活,作為報酬的就是每天的口糧。傍晚回到蓮台野。睡覺時談論的話題是墓地。墓地是死的世界,蓮台野是置於生與死中間的共同體,老人們每天都在生與死之間來來往往。讀《遠野物語》,沒有感覺到悲涼的棄老傳說。這是村落的智慧。不僅岩手縣遠野地區是這樣,在過去日本各地都有這樣的老人共同體。
(九) 接受死這個事實
美國精神科醫生羅斯在40年前提出“死亡五階段說”。也就是說,接受死亡宣告的患者,一般要經曆五個階段:否認,憤怒,悲情,憂鬱,接受。
最初不接受事實。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是我患這種病?繼而轉變成憤怒。但是再憤怒也於事無補,改變不了事實。於是憤怒轉換為其他的感情。如悲情、如虛無等。按照羅斯的說法,患者要能夠平靜地接受死這個事實,不可缺少的是醫生、護士、家族、社會福祉、宗教家等組成的小組。羅斯的理論意義在於發展和普及了護士理論。這個理論在日本也被廣泛地接受了。但是日本的護士教材裏並沒有其理論。這是為什麼?
原來羅斯的五階段理論,在其最後接受死亡的時候,把生與死處在了一個完全分別的世界。也就是說,在羅斯那裏生與死是斷絕的。正是在斷絕的基礎上接受死亡這個事實。而在日本人看來,死不是斷絕的,也是不能斷絕的。這個思想的根底很深。所以日本人對死的接受是不一樣的。如日本人常說死生觀。與生相比,死的順序在先。而在禪的世界裏是生死觀。日本人認為死生觀更合他們的肌膚感覺。死應該放置於一個更為重要的位置上,生也就意味著對死的覺悟。對死的覺悟也就是意味著生。
令人感興趣的是在10年前,羅斯又發表了新的論文。她在從患上絕症而宣告死亡的孩子們的體驗那裏,真切地感受到了死與生並不是一種斷絕的關係。她由此對死的世界的看法也發生了變化,在新的論文裏,她修正了以前的觀點。
在日本進入到平安時代以後,《九相繪卷》相當流行。主要流傳的有《檀林皇後九相詩繪卷物》、《小野小町壯衰繪卷》等。稍後的還有《餓鬼草子》、《地獄草子》、《病草子》、《人道不淨相圖》等六部繪卷。所謂九相圖就是人的肉體從死亡到腐爛到白骨化的九個場麵的圖景。野地曝曬,內髒散露,鳥獸蠶食,最後剩下白骨一堆,薪盡形滅。真可謂佳人、血凃、枯骨、灰土,想來也淒慘可怖。《餓鬼草子》也是從鐮倉時代到室町時代,人死後形狀的描畫。
日本人在以前能經常看到人的末期狀態。而現代日本人則完全忘記了人的末期是個怎樣的狀態,處在一個沒有死的實感,處在一個死被隱藏的社會。日本人現在基本都在醫院迎接人生的最後時期,死在家裏的人很少。斷氣後,委托送葬業者。遺族用被動的姿態舉行守夜、葬禮。遺體運送到指定的火葬場,在無法可視的地方添加石化燃料焚燒。當最後看到白骨,才有死的實感。而如果像過去一樣,人體的腐爛到最後的白骨化過程若能體驗到的話,才會有活著是多麼美好,死是多麼悲哀的深切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