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再掌帥印
站在潮頭看潮起潮落,站在峰頂看日出日落,會塑造出一種強大的氣場,這種氣場可以把一切困難和阻力踩在腳下,也會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目標和位置,而不會被淹沒在一片森林中迷惑地選擇。對產業進行了最前沿的探索、考察和思考的謝徵江,無疑就具有了這種王者般的氣場。如今,他從骨子裏透出來一種沉穩大氣,而他寬闊的思路和深邃的思想也實在令人震撼。在資本積累階段,他跑得很快,已經超越了很多的高度,但是這個領跑者仍然把目光放在更高的地方!
一杯水隻有停止晃動才會變得清澈,謝徵江覺得,現在是該停下來思考企業大方向和經營思路的時候了。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決定了其是否能健康幸福,那麼一個企業呢?就是一群人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決定了企業是否能長治久安。隻有一群人都幸福了,一個企業才安定了。因此,為了員工的幸福,為了企業的長遠發展,需要確立一個遠大的目標,這就要求有正確的哲學,正確的思維方式,作為企業和員工共同的標準。
謝徵江常常把記錄了自己工作、經驗要訣的筆記本拿出來,添加在經營中產生的新體悟,這些工作和經營的理念以及具體的方法,歸納起來就是哲學。這種哲學,不僅要親身實踐,而且要認真給員工講解。
一說到“經營”,人們往往想到的是“西方文化”“一大堆數據、圖標、計算公式”,或者再深些,“生硬而高深但很值錢的管理理論”,但肯定與“哲學”掛不上鉤。然而如今,日本的“四大經營之聖”之一稻盛和夫先生提出“經營也需要哲學”的觀點。此觀念深得謝徵江之心。在稻盛和夫看來,所謂“經營哲學”,首先是經營公司的規範、規則,或者說必須遵守的事項。經營公司無論如何都必須有全體員工共同遵守的規範規則或事項,這些作為“哲學”,必須在企業內部明確地確立起來。
一、給企業定魂
其實,經營一個企業最好的參考模板就是經營好自己,這包括經營好自己的人格、自己的處世原則和行為方式。謝徵江明白,作為一個站在高處的領導者,其做人的標準也應該是最高的,而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要切切實實踐行的,因為大家在下麵看得一清二楚。一個行為不慎,就會失心於民。
國學大師王紹牆指出:“當代能夠完成‘內聖外王之道’(自救)的,首先應該是中國未來的企業家——中華民族智慧與德業、承擔與行原的繼承者。內即內在素質、精神,外即外在的行為。中國要發展,要走向世界,首先要立足本土,先定魂,然後才是全球化。”
一個企業的領導者最根本的任務是要給企業定魂。這也是擺在謝徵江麵前的當務之急。老子日“上善若水,居辱得寵”。所以看起來高高在上受人景仰的事物往往都是利他的,如太陽。謝徵江認為,不管公司將來從事什麼產業,都應該向著利於眾生、利於員工的角度而行。而稻盛和夫的成功無疑為他創造了最好的學習藍本。正如某些管理學者所議論的,“在過去10年,德魯克武裝了我們的頭腦;在未來10年,稻盛和夫將充實我們的靈魂”。
在稻盛和夫創立京都半導體公司的第二年,新進來的員工要求公司保證他們將來的收入會增加到一定程度。當時,公司剛成立,連自己都難保,如何保證新人的收入增長。經過三天三夜的討論,稻盛和夫與他的合作夥伴,認為員工的要求符合人類價值標準,於是他們不僅答應了員工的要求,而且還把公司的使命做了重大調整:“京都半導體公司的理念,就是提供給所有員工物質與心靈成長的機會,並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促進社會與全人類的進步。”因為稻盛和夫明白,如果和員工不一條心,京瓷永遠無法做成“世界第一”。
很難讓人相信,還有這樣的企業使命。在現今的中國,員工們知道自己不可能那麼幸運碰到那麼崇高的企業家,甚至在他們心目中,“無商不奸”。謝徵江也遭遇了這樣的尷尬,當他提出他要“造福全人類”的美好理念時,員工們最初的反應竟然是無動於衷,各種矛盾的想法開始在他的頭腦裏交織,他十分苦惱。每晚睡覺前,他反複捫心自問:我真的是為了民眾的利益嗎?我,的動機純粹嗎?不是為了自己賺錢嗎?真的沒有一點私心嗎?是想出風頭嗎?是為了獲得喝彩嗎?是為了沽名釣譽嗎?是為了青史留名嗎?
經過幾個月的反複思索,謝徵江終於認定自己“動機純,私心無”,於是不再猶豫,繼續製定他的經營目標和哲學,並灌輸到員工思想中。
二、做人準則:誠實為本
在多數企業,沒有經營者會向員工提出“作為人,何謂正確”的問題,因為在我們孩童時代,父母、老師就已經教過我們正確做人的最樸實的原則,比如“要正直,不要騙人,不能撒謊,要善良,要公正,要有勇氣,要樂於助人”等。
“這麼起碼的東西還需要在企業裏講嗎?”或許有人感到驚奇。但是正因為不遵守正確做人的原則,才產生了各種各樣的企業醜聞。為了獲利,“這種程度的違規沒有關係吧”,將公司內的規範規則稍稍扭曲,結果行通了。於是“稍進一步的違規也沒問題吧”,規範規則更拋在一邊。這樣企業或者產品就會發生問題,如果將問題公開,企業可能蒙受巨大損失,於是采取“不如實公布,沉默以對”的態度。而在內部告發、問題暴露時,企業又出麵掩飾,做假報告等。結果輿論譴責企業說謊騙人、掩蓋真相,事態越加複雜,最終導致企業崩潰。
如稻盛和夫所說,“正因為缺乏這種樸實哲學的人成了大企業的領導者,才招致今天世界上許多大企業醜聞頻發。而其結果是造成了整個社會陷入極度的混亂”。
“如果能以利他的角度審視企業麵臨的問題,我們就會獲得一種‘心底無私天地寬’的開闊感,因而發現複雜事物背後的本質問題。其實,人性的光輝從來沒有熄滅過,隻是有時被私利和困頓所遮蓋,利他的動機能夠煥發員工的激情和創造力,同時,也讓經營者具有前所未有的決斷力和正義感。”
稻盛和夫還認為,宇宙具有一種生生不息的意誌和力量,這是一種“向善”的力量。利他之心符合“向善”的宇宙意誌,因而將會協助我們打開“智慧的寶庫”,讓我們享受靈光一現的驚喜。稻盛和夫說,打開智慧的寶庫大門的鑰匙就是利他之心。
當然,稻盛哲學絕不僅僅是理念,而是一整套調節激勵員工精氣神的經營管理體係和會計體係,其所獨創的阿米巴經將公司組織分為一個個“阿米巴”小集體,而各個小集體,就像是一個一個的中小企業,在保持創新活力的同時,以“單位時間核算”這種獨特的經營指標為基礎,徹底追求時間附加價值的最大化。“自利利他”,配上這套體係,稻盛和夫真正做到了“精神領袖雖走,靈魂還留在企業裏”。
如稻盛和夫經常說的:提高心性就能擴展經營。也就是說,不磨煉自己的靈魂,就無法搞好經營。
一個企業,要經常磨煉自己的靈魂。
三、踐行在細節處
“自利利他”“要正直,不要騙人,不能撒謊,要善良,要公正,要有勇氣,要樂於助人”說起來的確容易,但正如一首歌謠所唱,“聖賢之道,聽了唱了卻不做,毫無價值”。無論你讀過、聽過多麼好的道理,如果不親身實踐就毫無意義。哲學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