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構建商業帝國1(2 / 3)

於是謝徵江根據自己的經驗把稻盛和夫的這套經營哲學進行了如下總結歸納:

1.全力以赴,比勤不比懶

這是企業經營中最重要的一條。每一天都竭盡全力、拚命工作,是企業經營中最重要的事情。想擁有美好的人生,想成功地經營企業,前提條件就是要“全力以赴,比勤不比懶”。做不到這一點,企業經營的成功,人生的成功,都是空中樓閣。

謝徵江說:“在我28歲時,開始經營企業。當時,我不懂經營,但我心裏隻有一個念頭,不能讓公司倒閉,不能讓支持我、出錢幫我成立公司的人遭殃。為此,我拚命地工作,常常從清晨幹到淩晨,正是因為這種勤奮,才有了恒元聯碩今天的經驗積累。”

“我為什麼強調要‘全力以赴,比勤不比懶’呢?”

“第一,自然界存在的現象,就是一切生命都拚命求生存。稍微有了點錢,公司剛有起色,就想偷懶,就想舒服,這種淺薄的想法也就是我們人類才有。在自然界裏,這樣的生物絕不存在。在嚴酷的條件下頑強地生存,這是自然界生存的規律,我們人類在地球上生存,也必須認認真真、竭盡全力。

第二,全力投入工作就會產生創意。當你每天都聚精會神、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時候,低效的、漫不經心的現象就會消失。不管是誰,隻要喜歡上自己的工作,隻要進入拚命努力的狀態,他就會考慮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就會尋思更好的、更有效的工作方法。拚命工作的同時又能思考如何改進工作,那麼你的每一天都會充滿創意。今天要比昨天好,明天要比今天好,這樣不斷琢磨,反複思索,就會生出好想法,產生有益的啟油。”

2.謙受福,滿招損

“謙受福,滿招損”並非隻針對成功後驕傲自大的人,而是要求經營者在小企業成長為大企業的整個過程中,始終保持謙虛的態度。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人用強硬手段排擠別人,看上去也很成功,其實不然。真正的成功者,盡管胸懷火一般的熱情和鬥誌,但他們同時也是謙虛的人、謹慎的人。

3.每日三省吾身

一天結束以後,回顧這一天,進行自我反省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說,今天有沒有讓人感到不愉快?待人是否親切?是否傲慢?有沒有卑怯的舉止?有沒有自私的言行?回顧自己的一天,對照做人的準則,確認言行是否正確,這樣的作業十分必要。抑製自己隨時有可能冒出來的邪惡之心,讓良心占領思想陣地,這個作業過程就是“反省”。所謂良心指的是“真我”,也就是利他之心,憐愛他人,願他人過得好。與此相反的是“自我”,指的是利己心,隻要自己好,不管別人。貪婪之心就屬於“自我”。回顧今天,想想冒出了多少“自我”,抑製這種“自我”,讓“真我”之心活躍,這樣的過程就是“反省”。

4.感恩之心

對一切都要感恩,要說:“謝謝!”

“我們要感謝周圍的一切,因為我們不可能單身一人活在這世上。空氣、水、食品,還有家庭成員、單位同事,還有社會——我們每個人都在周圍環境的支持下才能生存。”

這樣想來,隻要我們能健康地活著,就該自然地生出感謝之心,有了感謝之心,我們就能感受到人生的幸福。

5.積善行、思利他

中國有句古語,叫做“積善之家有餘慶”,意思是:多行善,多做好事就會有好報。不僅當事人,就連家人、親戚也有好報。一人行善,惠及全家以至親朋好友。

6.多一些理智,忘卻感性的煩惱

身心健康是工作和幸福的本錢。擔心、煩惱、失敗等,是人生的常事。但是,覆水難收,總為已經的失敗而悔恨,毫無意義。老是悶悶不樂會引起心病,接下來會引發身體的毛病,最終給自己的人生帶來不幸。不要讓已經過去的事再困擾自己,心裏要想新的事情,新的想法要轉移到新的行動上去,這一點很重要。

要對過去的事進行深刻的反省,但不要因此在感情和感性的層麵上傷害自己,加重自己的心理負擔。要運用理性來思考問題,迅速地將精力集中到新的思考和新的行動中去。這樣做就能開創人生的新局麵。

這六處細節,看起來很平常,然而做起來卻極不容易,所以當謝徵江把這種經營哲學灌輸給員工,讓整個團隊共同擁有時,受到抵製也是可以理解的,有人會說,擁有什麼思維方式、哲學,難道不是個人的自由嗎?

然而,將哲學融入自己的血肉,付諸實踐,雖然極為困難,但理解這點並為此而拚命努力的人,與不做這樣的思考、漫不經心生活的人之間,人生和工作的結果迥然不同。謝徵江努力找到一些這樣的實際案例給員工們做教材,並謙虛地表示要與大家一起學習,共同進步。就如同稻盛和夫再三強調的,“越是高層的哲學,在讓年輕員工們學習理解時,越要采取謙虛的態度。講些豪言壯語,好像自己全都理解了、全都實踐了,這種態度在年輕員工們看來,不過是留下了笑柄。能夠全部實行哲學的人不存在,自己也不例外,但努力要讓哲學變成自己的東西,這種姿態很重要。”這樣說之後,謝徵江在處理很多問題時真的開始為員工們的幸福和健康考慮得多一些,這逐漸讓員工們放下懷疑開始學習起來。

這也就意味著,對於哲學,不是能夠領會或不能領會的問題,而是隨時反思反省,不斷努力去領悟、去體驗,這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節

發現新機會

謝徵江愛讀書,更愛思考問題。他最喜愛的書莫過於《易經》和《黃帝內經》。用他的話說:每每讀來,人的每個細胞都仿佛在跳躍,真是字字珠璣,妙語迭出,堪稱世代經典。

從表麵上看,這是中醫學的經典著作,其實不然,它是用了最簡單的陰陽二字的變化而揭示了人與宇宙發展運動的基本規律。這種大道至簡的大思維全息論,反映了中華民族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醫學等各個方麵要義。正所謂:得之則安,失之則亂。

所謂上工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其深刻之道理就在於此。這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哲學精髓,是中華精神、思想的精髓,是中華民族的驕傲。理解了這種思想精髓,就掌握了辯證的思維方式,它無疑是一把解決多種問題的金鑰匙。

多年的經商生涯,使他有機會與許多政府官員、企業家近距離接觸。他常常看到往往由於人的心理失衡,而導致“大腦司令部”編製了錯誤程序,久而久之,必定導致五髒六腑的失衡。尤其是一些企業家因病英年早逝,使他倍覺惋惜。

一次,與一個訪問學者的對話啟發了他。這位學者頗有興趣地與他探討了易經方麵的問題。接著,又有一場高爾夫球賽,激活了他的靈感。

一次,應朋友之邀,他去高爾夫球場看了一場比賽。就在看台上靜觀之際,他心裏就納悶上了:一杆,一球,簡單至極,有何技巧可言呢?卻又有如此魅力,吸引一批又一批的達官貴人前往?當人瀟灑地揚杆一揮,小球被擊起,不輕不重、不早不晚,正落到那應去的小洞,啊——真是奇妙不已!此刻,他的心裏為之震憾!這奇妙的一杆,它要求的,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完美結合。它似乎在告訴著人們什麼?是消遣?是遊戲?是較量?對!是較量。它是對操杆者心理素質、性格與握著球杆的手之間的較量,是膽略、球技與運氣的較量。這較量中,要達到一個平衡點,而這個點就是在每一次擊球時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