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整合健康產業1(2 / 3)

行為亞健康:行為亞健康即行為失常、無序、不當等。行為處於亞健康的人內心矛盾衝突非常強烈,其理性相對較差,感情、行為衝動較多,對某一事情的誤解往往導致行為上的偏差,有時甚至做出不顧一切地傷害別人、損害社會的極端舉動。

四、克製亞健康的法寶

1.有氧運動

體育運動能顯著調節人體的各項生理功能,提高心肺功能,加速血液循環,使人腦獲取更多氧氣和營養物質,促進腦中多種神經遞質分泌,使人腦思維反應更為敏捷,提高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能力,刺激大腦皮質係統,直接阻止“亞健康狀態”的轉化。

所以,適宜的運動對亞健康患者很有好處,能加強機體的感受能力,提高喚醒水平,使人精神振奮,消除疲勞,增加肺活量,調節血壓,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消化和吸收,提高人體新陳代謝率,增加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對致病因素的抵抗能力。運動還能提高自信和自我概念水平,焦慮和抑鬱也能受到體育活動的輕微影響。有關有氧運動的健心效應已被愈來愈多的科學研究所證實。有氧練習既可以降低焦慮,也可以降低抑鬱,對長期中度的焦慮和抑鬱都有治療作用。

2.合理營養

根據中國營養學會提出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平衡的膳食營養應包括以下6個方麵:

(1)食物多樣、穀類為主;

(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

(3)常吃奶類、豆類或其製品;

(4)經常吃適量魚、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葷油;

(5)食物攝入量與體力活動要平衡,保持適宜體重;

(6)飲酒應限量。

為了更加形象和便於記憶,中國營養學會還發布了平衡膳食寶塔。平衡膳食寶塔共分五層。穀類食物位居底層,每人每天應該吃300~500克;蔬菜、水果占據第二層,每天應吃400~500克和100~200克;魚、禽、肉、蛋等動物性食物位於第三層,每天應該吃125~200克(魚蝦類50克,畜、禽肉50~100克,蛋類25~50克);奶類和豆類食物合占第四層,每天應吃奶類及奶製品100克和豆類及豆製品50克;第五層塔尖是油脂類,每天不應超過25克。

3.培養良好的心態

人生是一段旅程。我們走在一個具有太多信息、太多欲望和太多競爭的人生路上,總有幾絲憂慮,幾多彷徨,還會常常有些無奈。為了事業的成功、身體的健康和生活的幸福,我們必須建立一種積極的心態。

普希金說:“活得匆匆,來不及感受。”為了實現心中的理想或人生目標,人們不遺餘力地奮爭著、抗衡著,用智慧與勞動打造著現代經濟的繁榮,並試圖從中體現自身的生命價值,達到最佳的生存狀態。然而,當人們站在成功的光環下、享受著富足的生活時,卻發現離自己的夢想越來越遠,壓力、憂鬱、焦慮、緊張就像一條條無形的鎖鏈,令人們無法保持從容的心態,體驗快樂的感覺。一位哲人說:“您的心態就是您真正的主人。”一位偉人說:“要麼您去駕馭生命,要麼是生命駕馭您。您的心態決定誰是坐騎,誰是騎師。”所以我們必須培養積極的心態,駕馭和把握自己的方向。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也是我們健康的基礎。

國內外許多從事老年研究的學者,對長壽者做了大量的調查分析,共同的結論是:人的心態如何,直接關係到長壽與否。長壽者大多有良好的心理狀態,其特征如下:

(1)樂觀開朗,性情平和

巴基斯坦的芬紮、前蘇聯的高加索和厄瓜多爾的畢路卡都巴是聞名世界的三大長壽區,那裏百歲以上的老人很常見。盡管他們職業不同,習慣各異,但都有性格開朗、樂觀豁達、無憂無慮的特點。新疆百歲以上的老人有800多位,調查顯示,這些老人的性格溫和、心胸開朗,有較強的適應能力。

(2)保持童心,青春長在

許多長壽者直到老年仍保持赤子之心,從不感覺自己衰老,總是覺得自己精神飽滿、朝氣蓬勃,因而他們顯得比實際年齡年輕許多。巴基斯坦芬紮有一位115歲的老人,幽默風趣,喜歡開玩笑,孩童氣十足,村裏人都稱他“老淘氣”。當記者問他:“多大開始才覺得老?”他說:“到現在還覺得年輕。”

(3)熱心生活,珍愛工作

許多長壽者都感覺到生活中充滿樂趣、希望和追求,直到老年仍孜孜不倦地追求自己從事的工作。我國著名畫家齊白石到了90歲仍在繪畫。偉大的西班牙畫家畢加索90歲時,仍然像年輕人一樣生活著,不安於現狀,尋找新的思路和用新的表現手法來施展他的藝術才華。

(4)興趣盎然,愛好廣泛

長壽者多在年輕時就有廣泛的業餘愛好:琴棋書畫、種花養鳥、打球遊泳、遊山玩水等,生活多彩,充滿情趣。健康的業餘愛好,能陶冶情操,使人生活充實,心情愉快,獲得精神滿足,有益健康長壽。

我們怎麼保持良好穩定的心態呢?首先要正確對待自己。一個人要心態穩定,就必須正確對待自己。要自尊、自信、自強、自愛,不驕不躁、不卑不亢,不要給自己過高的要求,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另外,正確對待他人,正確對待社會,永遠對社會有種感激之心,知恩圖報,而不要過多計較個人的得失。

一位哲學家說:“生活像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作為社會的一員,我們要做到飲食上科學一點,活動上積極一點,生活上瀟灑一點,精神上樂觀一點。隻有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的人,才是真正健康的人。

第二節

人人健康是共同責任

健康在傳統上的意義就是“沒毛病”,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沒有身體的健康,其他無從談起。

任何人擁有健康,都是一份彌足珍貴的福氣,是我們承擔責任的不竭源泉。有了健康的身體,才有旺盛的精力從事到學習工作中去;才能在工作之餘有足夠的激情去享受家庭生活;才有豐沛的耐心和愛心去照顧嗬護我們的老人和孩子;才能用一顆無私的心去幫助我們身邊需要幫助的人。

可以說,沒有任何物質財富能夠與健康等價。有人把健康比做阿拉伯數字“1”,把金錢、房子、位子、車子等各種極具誘惑力的財物比做“0”。無論你擁有何種財富,沒有健康的“1”作保障,那麼,後麵再完美的“0”,都是毫無意義的,可見健康是無價的。

而責任就是擔當,就是付出。擔當與付出的背後是勇於承擔責任的意識和健康的身體。

在健康與責任之間,健康是基礎,責任促進健康。擁有好身體,承認並承擔自己的責任,不僅他人會被你的高尚人格所折服,從而激勵他們也承擔起自己的責任,而且自己也能體會到責任給自己帶來的快樂。同時,高度的責任心能夠激發我們的無限潛能,包括身體素質的提高。一旦有了對家庭的責任,對社會的責任,對國家的責任,那麼我們就會因為種種責任而迫切追求身體的健康。

健康首先是對自己負責。我們常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其實,身體是一切的本錢,沒有身心健康,一切都無從談起。心有餘而力不足,或力有餘而心不足,都是一種無奈。當我們尚且擁有健康時,可能並沒有覺得金貴,而當我們失去它的時候,才體會到它的珍貴。失去了健康,不僅不能承擔自己本應該承擔的責任,還會成為別人的累贅。

對於我們上有老,下有小,又要工作的這些人,健康是對家庭的責任。一個家庭成員失去了健康,整個家庭乃至家族就失去了健康,就失去了基本的、正常的生活秩序和生活保障。當事人自己痛苦受罪不說,家庭成員無不為此承受巨大的精神壓力。有限的積蓄不得不花在治病救人上,有限的時間不得不用在照顧親人上。如果是承上啟下的中年人得病,問題就更嚴重,上有老人需要服侍,下有孩子需要照顧,得病使家庭的資金鏈斷了,時間鏈斷了,正常的生活安排鏈斷了,一切都亂了。所以有人曾不無沉痛地說:“中年人是沒有資格得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