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租賃模式崛起2(2 / 3)

好的商業模式必須能夠突出一個企業不同於其他企業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表現在它怎樣贏得顧客、吸引投資者和創造利潤。優秀的商業模式是豐富和細致的,並且它的各個部分要互相支持和促進:改變其中任何一個部分,它就會變成另外一種模式。

第三節

財富交換新法則

所有財富的創造,均來自人們對資源的開發、利用。這是一個定律。根據這一定律,人與資源的關係,是經濟活動中的最基本關係。那麼,什麼是資源?如果我們要進一步弄清這個問題,就需要追溯到資源這一概念產生的源頭。

早在公元前400年前,資源這一概念就已在古希臘雅典的民間廣為流傳。當時,人們對於資源的理解,不僅指有形的事物,還指無形的事物。

色諾芬在其名著《雅典的收入》一書的開始這樣說:我曾努力考察,公民是不是可以借助於他們的本國資源來維持生活。他先從雅典地區的土地、氣溫、石料、銀礦和地理談起,然後談到旅遊、運輸、風向、商品、國家、民族、政策、貿易、計劃和和平。當談到關於吸引更多外國人僑居雅典的可能性時,色諾芬說,我認為這種收入來源是最好的收入來源之一,土地本身就是產生這些利益的原因,我們應該在土地這一自然惠賜上,對僑居雅典的外國人的利益予以照顧。這種照顧是最有利益的,因為外國人不領取津貼,卻交納應該擔負的捐稅。在這裏,“照顧”同土地、氣溫、銀礦、地理、旅遊等要素一樣,被作為財富的來源(資源)看待。可見,對於資源,在經濟學鼻祖的眼裏,並沒有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以及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之分。一切可能給個人生活和國家運行帶來收入和利益的東西,均屬於資源的範疇。

色諾芬的上述思想即便是現在看來仍然合理。但正像任何事物的發展均不是直線一樣,人們對於資源的認識過程,所走的路也並非直線。

一、新資源理論的構建

受近代資源理論的影響,當分析我國的國情時,許多人首先看到的往往不是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潛在市場和極其豐富的人力資源等有利因素,而是嚴酷的國際競爭環境、占人類1/5的龐大低素質人口、人均資源占有量(當然隻是針對自然資源而言)不及世界平均水平1/3等。更為嚴重的是,社會生產中,一方麵過度集中於某些自然資源的開發,而造成許多自然資源的嚴重破壞和巨大浪費;另一方麵許多社會資源(如科學資源、人才資源等)又沒有得到及時、合理而充分的開發與利用,其浪費也是巨大的。其實,我們對包括科學資源(包括科學思想)在內的若幹社會資源的浪費所造成的損失,遠比自然資源浪費所帶來的損失大得多。這兩個浪費,尤其是社會資源的浪費,是鑄成我國經濟發展資源瓶頸的首要原因。

因此,麵對各國開發利用社會資源相對於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比重越來越大的情況,我們必須重新審視傳統資源觀,構建新的資源理論。

近年來,學術界已在關注並實際地擴展著資源概念。在此項工作中,我國經濟學者已取得可喜成果。經濟學家王子平通過認真總結唐山市幾十年經濟發展的實踐,並實際考察閩、浙、蘇、魯四省市開發利用人文資源的經驗,以及參考世界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後深有感觸地說:當今世界曆史條件下,單純依靠所謂豐富的自然資源或“勤勞”已經難以實現“富國”的目標了。他在《資源論》一書中提出了“大資源觀”的概念,該書對資源做如下概括:一定的社會曆史條件下存在著能夠為人類開發利用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經由人類勞動而創造出財富或資產的各種要素。

這一認識突破了有形資源的傳統資源觀念,明確了無形資源的客觀存在,從而在根本上擴大了資源範圍。

二、財富——發揮效用與效益的事物

就一事物對於社會健康發展所產生的作用而言,財富是人類在開發利用資源過程中所發揮出來的效用與效益。然而,人們對於財富的理解,往往多偏重於現象的或狹義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