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未經訓練的良心(2 / 2)

令人困擾的念頭

對司各特來說,這個主題吸引著他。他向我們展示的不僅是一個曆史上的角色。在巴萊福有一個偏執狂,受殺人念頭的支配和驅使,導致了殘暴無道、冒犯天庭的犯罪,但這個人的本性,未經訓練的良心仍然在和他自己所有的“合理”的借口抗爭,他遭受著巨大的精神折磨。這個例子比莎士比亞所闡釋的布魯圖斯更具教育意義,因為司各特努力展示,偏見、輕信、偏狹、迷信、野心,甚至殺人罪,其實都是無知頭腦裏產生出來的自然結果。而且無知一旦和精神力量結盟,心智就會遭受暴力念頭的重創。在這個故事中,姍姍來遲的智慧中的良心活動得到了生動精彩的描繪。司各特還再次討論了愚昧無知的危險,愚昧無知的力量將會使最純潔的教導變為最肮髒的用途。書中的一個角色,警官湯肯斯(他自稱為“誠實的喬”和“可信賴的湯肯斯”)相信,他是一個蒙拯救的人,因此他做過的事中沒有罪;他的意思是說,肮髒的罪過是別人幹的,雖然他也可能幹壞事,但那並不是真正的犯罪。

無知的危險

在這個思想啟蒙和進步的時代,我們看起來並不比中世紀有思想的心智更了解無知的粗劣和卑鄙。我們不理解未經訓練的良心是受著昏暗迷糊心智的支配。聰明的人會說,“我沒看到有優秀的傳教士”,“每個民族和部落都有最適合自身的宗教”。就好像罪惡產生於地球的某個黑暗之處一樣,在這裏,激情、偏見和迷信熄滅了良心之光。在政治事件中,我們往往相信報紙,它明顯是政府的喉舌,因而忽視了其他書麵形式的啟迪,或文學和曆史作品中的啟發。我們從概要、講演稿中受到教育,自然地,它們不能為良心的訓練提供具體詳細的指導。

顧慮

我們——也像皮奧茲夫人所著《軼事》中約翰遜講述的那位年輕人一樣——由於過多地顧慮小心而犯錯,正如過於麻痹大意而犯錯一樣。“有一個人,”約翰遜說,“在過去的五個星期裏常常來敲我的門,他希望和我交談,但從未留下姓名或任何口信。最後,我們終於相見了,他告訴我,他備受躊躇顧慮的良心的折磨。因為我們有教堂製度,因此我委婉地責備他為什麼不求助於教區牧師或其他賢明的教士。他在說了幾句奉承客氣的話以後,告訴我,他是一位顯赫商人手下的職員,商人的大部分業務是包紮貨物運往海外。他常常忍不住拿走一些紙張和包裹繩供己之用,他經常這樣做,因而他已想不起來他何時買過這些東西。我告訴他:‘你的老板對這些小偷小摸毫不在意。你最好立即告訴他,以擺脫小事的困擾。’‘但是,先生!’這個來訪者回答說,‘我的老板吩咐我,願做什麼就做什麼,當我一說起這事,他就有點動怒。’‘那麼,禱告,先生’,我慍怒地說,‘請不要取笑這個微不足道的建議。’我回憶起,這個家夥或許氣瘋了。於是,我問他:‘您每天晚上幾點離開辦公室?’‘7點,先生。’‘您什麼時候上床睡覺,先生?’‘12點。’‘那麼好’,我對這個家夥有點了解了,‘5個小時內無所事事,是可以讓一個人發瘋的。因此我建議您,先生,馬上學習代數,如果你還不很精通它。這樣,你的大腦就不會如此地亂糟糟了,你也會停止因私拿紙張和包裹繩而帶來的良心折磨。’唉,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有太多的罪惡和悲傷了。”對於雞毛蒜皮的小事過多的顧慮,是未經訓練的良心的標識。那個人本來不應該拿他老板的包裹繩,這樣的小事情占據了他全部的注意力,人們關注於芝麻大點的小事是一樁嚴重的過失,這闡明了一個事實,隻有經過訓練的良心才知道事情的輕重緩急。這也是一個孩子在估價自己生活時會犯錯的原因。他對人撒謊、不友善、殘忍,但是他不知道這是錯的,反而一件小事,如打開了一個不應打開的抽屜,倒讓他的良心痛苦好幾個月。這個孩子的道德準則同樣表現為“比例失調”,不知道輕重緩急。欺騙老板雖然不對,但無傷大雅,不過對孩子“胡說八道”卻罪孽深重。關於未訓練的良心,這個主題相當廣泛,涵蓋了生活的諸多方麵,我提供的僅是一些例子和線索,但有一點可以確信,所有人都被賦予了良心,僅當比例適中時,良心之光是穩定且可靠的,正如有教養的聰明人所認為的那樣,並且未經訓練的良心對固執、衝動、恐慌、嫉妒、敵意總是敞開的。對於那些不通人情世故的人來說,他用理智判定每一個過失,並用理智證明判斷的正確性。你也看到,我未談及故意犯罪;哎,受過訓練的良心對罪也是敞開的。不過,我們以後會談到這最令人焦慮的事情。同時,我有把握地說,世上超過半數的錯誤和犯罪皆是無知的罪造成的,即人們思想和行動出錯,是因為沒有努力訓練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