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對江青等人進行了嚴肅的批評,他說:
現在我們的一部分同誌犯了錯誤要批評。三箭齊發,批林,批孔,批走後門。批林批孔都要這些人來幹,沒有這些人批林批孔就不行。走後門這樣的人有成百萬,包括你們在內(指在座的王海容、唐聞生),我也是一個,我送了幾個女孩子到北大上學。我沒辦法,我說你們去上學。她們當了五年工人,現在送她們上大學了,我送去的,也是走後門。我也有資產階級法權。我送去,小謝不得不收。這些人不是壞人。
毛澤東又說:
你們隻恨經驗主義,不恨教條主義,二十八個半統治了四年之久,打著共產國際的旗幟,嚇唬中國黨,凡不讚成的就要打,俘虜了一批經驗主義。
毛澤東在指出“不要看低教條主義”後說:
有經驗主義的人多,無非是不認識幾個字,馬列也不能看,他們隻好憑經驗辦事。曆來對經驗主義是沒有辦法,慢慢來,還要十年、八年,二十年,三十年可以好一些。太急了不好,不要急,一些觀念連不起來。
我說的是安定團結,教條主義,經驗主義,修正主義,又要批評資產階級法權,不能過急,你們誰要過急就要摔下來。
毛澤東再次強調“三要三不要”的原則。他說:這一次還是三條,要馬列不要修正,要團結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陰謀詭計,就是不要搞宗派主義。
他反複重申“三要三不要”的原則,並指出:“有的同誌不信三條,也不聽我的,這三條都忘記了。”他交代:“九大、十大都講這三條,這三條要大家再議一下。”“其他的事你們去議,治病救人,不處分任何人。”
毛澤東繼1974年12月在長沙告誡王洪文“不要搞‘四人幫’”之後,又一次而且是當著全體政治局成員的麵,告誡王、張、江、姚:
不要搞四人幫,你們不要搞了,為什麼照樣搞呀?為什麼不和二百多個中央委員搞團結,搞少數人不好,曆來不好。
毛澤東對“四人幫”的批評是嚴肅而尖銳的,同時他又認為問題並不那麼嚴重。他說:
我看問題不大,不要小題大作,但有問題要講明白,上半年解決不了,下半年解決;今年解決不了,明年解決;明年解決不了,後年解決。
針對江青說4月27日政治局會議是1971年廬山會議再現的說法,毛澤東明確指出“這次和廬山會議不同”。
毛澤東還批評江青等人說:
我看批判經驗主義的人,自己就是經驗主義,馬列主義不多,有一些,不多,……不作自我批評不好,要人家作,自己不作。中國與俄國的經驗批判主義,列寧說:那些人是大知識分子,完全是巴克萊學說。巴克萊是英國的一個大主教,你們去把列寧的書看一看。
毛澤東說到這裏,江青搭上話去,說:主席是不是說看《唯物主義與經驗批判主義》?
江青這一搭話,又引出毛澤東對她的一番批評。毛澤東說:
江青同誌黨的一大半(鬥爭)沒有參加,陳獨秀、瞿秋白、李立三、羅章龍、王明、張國燾,都沒有參加鬥爭,沒有參加長征,所以也難怪。我看江青就是一個小小的經驗主義者,教條主義談不上,她不像王明那樣寫了一篇文章《更加布爾什維克化》,也不會像張聞天那樣寫《機會主義的動搖》。不要隨便,要有紀律,要謹慎,不要個人自作主張,要跟政治局討論。印成文件發下去,要以中央的名義,不要用個人的名義,比如也不要以我的名義。
毛澤東語重心長地諄諄告誡:
要守紀律,軍隊要謹慎,中央委員更要謹慎。
我沒有更多的話,就是三句,九次、十次代表大會都是三句,要馬列不要修正,要團結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陰謀詭計。
5月3日會後,由於周恩來病勢日漸重篤,毛澤東與周恩來商定,由鄧小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
5月27日,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東大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5月3日毛澤東的講話,對“四人幫”展開批評。
鄧小平在會上作了長篇發言,充分展現了他敢於鬥爭又善於鬥爭的政治才能。
鄧小平首先談毛主席講話的意義。他說:3號主席這篇話很長,內容對於我們黨非常重要,主要是對政治局講的。政治局是黨的核心。主席提到很多原則,首先是告誡政治局同誌,要“安定、團結”,要“三要三不要”,首先要政治局同誌“安定團結”、“三要三不要”。隻有這樣,才能作出榜樣,領導全黨。主席再三講“三要三不要”,聯係講到宗派主義,“四人幫”。這是很重要的問題。是告誡、幫助我們。主席問政治局討論的結果。討論,無非是讚成不讚成,理解得深一點還是淺一點。需要好好討論。
鄧小平尖銳地批駁了江青、王洪文等對4月27日政治局會議的非難,但沒有點名。鄧小平說:
主席4月23日批示,27日政治局討論。到會同誌都講了話。有同誌說,那次會上的話講過了頭;有同誌說,是“突然襲擊”,“圍攻”。27日的會,百分之四十也沒有講到。有沒有百分之二十也難講。談不上“突然襲擊”,談不上“過頭”。無非是講了曆史上路線鬥爭,有的來自經驗主義,有的來自教條主義。我沒有主席講得那麼清楚。曆來都提反對修正主義,說現在主要危險是經驗主義,是否改變九大、十大的提法?這樣提出問題,沒有什麼過。對照主席的話,看得太淺。
鄧小平根據毛澤東對江青等人這幾年錯誤的批評,尖銳地指出:
主席提三個問題,鑽出三件事。倒是問一問,為什麼?話要講清楚。不講明白,沒有好處。
鄧小平說:
批評周、葉,當時鑽出一個十一次路線鬥爭。這不是主席的,後來是主席糾正了。批林批孔,又鑽出個走後門。提到對馬列背叛的高度,當眾點很多人的名。學理論,是防修、反修,又鑽出一個主要危險是經驗主義。來勢相當猛。別的事不那末雷厲風行,這件事雷厲風行。還有上海機床廠的經驗。如果搞下去,這個反經驗主義,麵對幾千萬,比走後門大十倍。
鄧小平聯係黨的曆史,深刻地講了對毛澤東“三要三不要”指示的理解:
這次,主席要我們政治局討論三要三不要。主席的三條是總括101從曆史經驗。搞小圈子,曆來不好。這方麵要講安定、團結,首先要搞馬列主義,不搞修正主義。搞團結,更要注意,首先是政治局要注意團結。主席建黨學說,既弄通思想又團結同誌,這是列寧也沒有的。學理論,安定團結,把經濟搞上去,貫徹三項指示,不搞掉派性不行。“四人幫”,值得警惕。在不在“四人幫”,都要警惕。政治局有責任把主席的優良傳統貫徹下去。我們要帶頭做到這一點。
6月3日,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東大廳繼續主持政治局會議,繼續討論毛澤東4月23日批示和5月3日指示。
葉劍英作長篇發言,談自己的體會。並嚴肅地批評江青等人幾乎所有重大問題都不請示報告:提出十一次路線鬥爭,事先未請示;批走後門,也是事先未請示;批經驗主義,又是主席糾正。都是事先不請示,事後來糾正。葉劍英問道:為什麼不請示?使主席有感覺?他指出:不要幹擾主席。你們這樣做,是對主席最大的幹擾。
政治局多數同誌氣很大,在兩次會上都批評江青、王洪文等人。江青等人雖然不承認有“四人幫”,但王洪文不得不在會上就抓大事、學習、隻聽一方意見等作了一點自我批評。江青也承認,4月27日會上自我批評不夠,又有新的不恰當的地方。還要加深認識。還得消化一下,看一點東西,再作進一步檢討。
鄧小平最後說:提議結束,講多少算多少。給主席作報告。
6月7日下午,鄧小平在陪同毛澤東會見菲律賓總統馬科斯後,就政治局會議批評“四人幫”的情況向毛澤東作了彙報。
鄧說:會議的情況,主席都知道了。
毛點頭,說:我看有成績。把問題擺開了。
鄧:最後他們否認有“四人幫”。
毛:過去有功勞,反劉少奇,反林彪。現在不行了,反總理,反鄧小平,反葉帥,反陳錫聯。要告訴莊則棟,有事要找陳錫聯,不要跑王洪文、江青,不然陳錫聯不好辦事。你跟莊則棟講一下,告訴他,不找陳錫聯不好。跑江青、王洪文,司令不好辦。
毛又說:風向快要轉了,在政治局。
鄧彙報說:政治局的同誌氣很大,我說不要把話都說完,散了。
毛說:這個辦法好,留有餘地。大家清楚就行了。我準備找王洪文談,叫他找你,聽你的話。他威望不高。
鄧說:他(指王洪文)最後的發言,政治局許多同誌感到不真實。
毛說:江青也不喜歡他,專門在我這裏告他的狀。他應該好好工作。
毛鼓勵鄧:沒有大問題。你要把工作幹起來。
鄧表示:這方麵我還有決心就是了。
毛:那好。
鄧:反對的人總有,一定會有。
毛笑了,引古人的話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鄧心領神會,回答說:開始工作時,主席給我這個工作崗位,我說主席是把我放在刀尖上了。
毛說:這是葉帥提議的,我讚成的。
鄧知道毛沒有完全明白鄧說的“放在刀尖上”這個崗位的所指,但鄧知道毛所指的是什麼,忙說:總參謀長。
毛:就是這樣。
從這次談話可見,毛澤東對鄧小平主持中央政治局會議批評江青等人,既把問題擺開而又不把話說完,留有餘地,是滿意的。他交代鄧小平“你要把工作幹起來”,還引用古書,鼓勵他不要怕有人反對。說明毛澤東完全信任鄧小平,把安邦治國的重任放到了鄧小平的肩上。
6月3日會後,江青就“四人幫”及其宗派活動等問題進行檢討。6月28日,江青致信毛澤東和在北京的中央政治局委員,信中說:“我在4月27日政治局會議上的自我批評是不夠的。經幾次政治局會議上同誌們的批評、幫助,思想觸動很大,但是思想上一時轉不過來。經過思想鬥爭,我認為會議基本上開的好,政治局比過去團結了。當我認識四人幫是客觀存在,我才認識到有發展成分裂黨中央的宗派主義的可能,我才認識到為什麼主席從去年講到今年,達三、四次之多?原來是一個重大原則問題,主席在原則問題上是從不讓步的。”周恩來於6月30日把江青的檢討信批給在京中央政治局委員,表示歡迎這一檢討,並指出:“今後政治局同誌凡遇大事都經過組織討論,事先請示主席,遵照主席指示執行,認真深入學習,聯係中國實際,在實踐中多聽同誌好意見,堅決改正常犯的錯誤,政治局的團結就會搞得更好。”周恩來建議將這封檢討信送毛澤東批閱。鄧小平、葉劍英都表示“同意總理的建議”。
按毛澤東的意見,王洪文不再主持黨中央日常工作,從6月下旬起離開北京,先同紀登奎一起到浙江,解決派性,落實整頓措施,後到上海工作一段時間。同時,毛澤東采納葉劍英的建議,在王洪文離開中央期間,黨中央的日常工作由鄧小平主持。原來,王洪文臨走前曾告葉劍英,他向毛澤東提議,在他離開北京期間中央工作由葉劍英或鄧小平主持。葉於7月1日淩晨2時專門寫信給毛,推薦鄧擔此重任。毛澤東即圈閱此信,同意葉劍英的提議。葉劍英於7月2日寫便箋交代中央辦公廳負責人“告小平”。
圍繞“反經驗主義”問題進行的這一場較量,在毛澤東的支持下,以黨內健康力量的勝利而告結束。鄧小平進一步受到重用。他一身二任,同時主持黨中央和國務院的工作。“四人幫”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江青檢討,王洪文實際被削職。遭遇到了“文化大革命”以來從未有過的挫折。
善於抓住機遇的鄧小平,立即抓住這一有利時機,領導整頓全麵展開和向縱深發展。在六七月間,他同時開始部署、展開了六件大事:組建國務院政治研究室;召開計劃工作務虛會、製定《工業二十條》;召開軍委擴大會議,進行軍隊整頓;進行文藝調整;組織科技整頓;解決浙江問題,推動地方整頓。給深受“文化大革命”災難的中國,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出現了曆史的轉機。
(二)1975年秋圍繞對《水滸》評論的較量
毛澤東於1975年4月中旬從杭州回到北京。這時,他雙眼白內障十分嚴重,已經連大字本都不能再看了。從5月29日起,北京大學古典文學教員蘆荻到他那裏,為他讀一些文史作品。在讀書過程中,毛澤東發表一些對作家作品和曆史問題的意見,也解答一些蘆荻提出的問題。
8月13日,蘆荻就毛澤東多次提到過的關於中國著名的幾部古典小說的評價問題向毛澤東請教。毛澤東先談論了《三國演義》、《紅樓夢》等幾部書,然後談到《水滸》。關於《水滸》的評論,蘆荻在先聽到過一些傳聞。1974年《北京日報》到北京大學中文係約寫一篇評論《水滸》的文章,透露《水滸》是隻反貪官,不反皇帝的。由於不是正式消息,對精神實質理解不一,學術界在討論時分歧又很大,北大中文係寫的這篇評論《水滸》的文章沒有發表。後來,又傳毛有一個講話,其中提到《水滸》。隻反貪官、不反皇帝的評論可能就是毛澤東在這次講話中說的。所以,這天蘆荻乘毛主席談到《水滸》的機會,當麵請教這件事。
毛澤東回答說:那兩句話是在一次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講的。